慎终追远, 皖鲁情牵古峄山

合肥晚报 2021-04-27 00:55 大字

○专家学者及朱氏宗亲代表在邾国故城遗址

○“邾分三国”疆域图(资料图片)

○历史厚重的峄山

○雍正在峄山的题词

峄山是山东省邹城市境内一座不高的山,名气也不是很大。但在前段时间,这里迎来了一批来自安徽的客人。他们是由安徽省朱氏源流志编纂办公室组织的专家、学者及朱氏宗亲代表。他们为什么来到这样一座小山?原来他们是来“追根溯源”,寻访朱姓起源的。

朱氏起源在峄山

说到朱姓的起源,还得从夏商之际的邾国说起。

我们都知道,远古时候都是以姓氏属地封国的。邾国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史料匮乏,我们现在能了解到的就是,邾国在夏商之际已属鲁国附庸国,始祖为古帝颛顼后裔陆终第五子晏安。晏安的后代曹侠在西周初年被封于邾,邾的国都在訾娄,也即今天的山东省邹城市一带。在后来历史演变的过程中,邾慢慢简化成了朱。这就是今天朱氏公认的始祖邾侠的身世。

这一点在史料中也有记载,《春秋·襄公六年》记载:“城邾瑕”,意思是在邾瑕筑城;《姓氏寻源》载:“邾……后迁娄,是为邾娄,今任城邾娄城,非江夏地”;北宋的《太平寰宇记》中说到,邾娄城“在任城县南二十里”,明代《兖州府志》则说:“在州南十里”。而上世纪初济宁县建立时,为了延续历史上的旧地名,在济宁城南设有邾瑕乡。

济宁市博物馆原馆长、研究馆员朱承山介绍,曹侠立国后,励精图治,注重发展生产,悉心族人教化。故当时的邾国国力不断增强,成为仅次于鲁国的有实力国家,乃至于延续29世,存在了近800年之久。这可以说是个奇迹了。正如明代著名学者唐荆川所说,“其君臣之贤多足称纪。而秉义守礼之风,类非当时大国之所及”。

在邾国的发展进程中,还有一段史学界常说的“邾分三国”的历史。据史料记载,邾国发展到邾武公夷父颜之时,因有功于当时的周朝,周王室便封其子友父于郳,史称小邾国。周宣王时,夷父颜因故被诛,宣王命夷父颜的同母弟弟叔术代理邾国君位。公元前782年,叔术再让国于夷父颜之子夏父,自己移居于滥(今山东滕州东南),建立滥国。至此邾国分立为邾国、小邾国和滥国等三国。

最为重要的是,在今天的山东省邹城市境内,还有一处邾国故城遗址。据了解,遗址总面积约9平方公里,平面近似长方形,北枕峄山,南依廓山,地势开阔。“故城构筑利用山间高地,具有战略防御特点。”朱承山说现存城墙4000米,残高3—4米,最高处约7米。墙基宽20—30米,夯筑。城内中部偏北处有一高地,发现大片夯土、础石、花纹砖等建筑材料,经考证,城内分布有邾国宫殿区、贵族墓地和手工业作坊区。新中国成立后,在故城内外出土的大量文物中重要的有秦诏文陶量、春秋“弗敏父”铜鼎及各类铜兵器、礼器、印玺等,尤其东周陶文出土数量达3000余件。“邾国故城是保存较好的东周古城之一,其建筑形式具有战略防御的特点,为研究东周建筑史提供了实物资料。因此在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命在养民”的邾文公

邾国延续时间较长,出现了不少君主。在众多的君主中,公元前666年—前614年在位的邾文公是不得不说的一位,他不仅在位长达52年之久,而且进行社会变革,对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进行整顿,着力发展经济,走富国强兵之路,国力不断增强。

据史料记载,邾文公先后攻占鲁邑虚丘,两灭须句国,几次打败鲁国。当然他最为后人所称道的,还是他为存国利民,不惜祸及其身而“卜于峄”。

前文我们说过,邾国国都原在訾娄,地处平原,不易防御。邾文公就打算迁都到峄山之阳,这里易于防守;且周围河流纵横,适于农业生产。但迁都大事不可草率而行,于是按当时惯例事先进行了占卜。根据卜辞上说的意思,迁都“利于民而不利于君”。到底迁都不迁呢?当时邾文公健康状况欠佳,手下臣子担心邾文公的身体,纷纷劝阻:“寿命是可以延长的,您为什么不争取延长寿命呢?”邾文公回答,“如果对百姓有利,也就是对我有利。上天生育了百姓还为他们设置国君,就是用来给他们谋利益的。百姓得到了利益,我必然也在其中了。”还说道:“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百姓如果得到了利益,迁都就是了,没有什么比这再吉利的了!”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将国都迁至峄山。不久后,邾文公真的因病去世了。

从今天来看,邾文公的去世当然不是因为迁都。但在那个时代,他就有了“命在养民”的思想,的确了不起。难怪后人在注解《左传》这个故事时写道,“文公以百姓之命为主。一人之命,各有短长,不可如何;百姓之命,乃传世无穷。”

正是因为有了邾文公的这种施政思想,为后来继位者提供了榜样,才有了其子邾定公在执政时,大力进行邾国外交的推进,国内经济的发展,使当时的邾国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之一,稳固地屹立于列国之林,也成为邾文公迁都之后的第一个繁盛时期; 再到后来实行“仁政”治理国家的邾穆公,把邾国(当时也称邹国)从谷底推上了中兴,使国家一时出现了“穆公之治”的繁荣景象。当然,在宋朝时,还出现了大家所熟悉的,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及诗人朱熹。

一次意义深远的文化之行

“命在养民邾文公,民贵君轻邹国公,义理道统朱文公,朱子文化宗亲颂。”诚如同行的一位学者即兴而言,峄山虽然不如泰山有名,但却是中国古代的九大历史文化名山之一,孔子、孟子、秦始皇、司马迁、李白、王安石、欧阳修、黄庭坚等都曾登临览胜,他们留在峄山有三百多处著名的摩崖刻石和碑碣。特别是对于朱氏族人来说,峄山的意义更是比较特别。远古时期,他们的先祖由这里发源,千百年来繁衍到全国各地,有着几千年历史的邾国遗址就在山下。“挺拔峄山松,出石犹葱茏。使命在养民。伟哉邾文公。”来自合肥工业大学的朱武教授这样说道。

寻访邾国故城,了解邾文公的历史功绩后,专家、学者及朱氏宗亲代表更是感慨万千,都认为邾文公倡导的“命在养民”的思想就是“德政”, 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邾文公120多年后,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的思想,这应该说是邾文公思想的延续。”“邾文公之后约300年前,孟子继承邾文公的‘仁政’和孔子的思想,并加以发扬光大,提出‘民贵君轻’的施政思想。”“后世也都受到了他的影响,贾谊提出的‘民为政本’、张居正所说的‘知人安民’、毛泽东号召的‘为人民服务’……都是倡导把广大人民群众放在首位。”

除此之外,由邾文公一脉相承的宋朝大家朱熹更是一位集大成者。特别是他所著的《朱子家训》,用通俗、精练的语言规范了人之为人的基本哲学信条,划出了一条做人的底线,深刻而隽永。“《朱子家训》言简意赅,阐发的哲理深刻,它给人们的解读和理解提供了极大的想象和发挥的空间。这是朱子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高妙之处,也正是《朱子家训》可以在汗牛充栋的‘家训’著述中卓尔不群的原因所在。”不少的学者和宗亲都这样说道。

树有根水有源。如今,慎终追远,寻根问祖渐渐成为一种时尚,这是一种文化的寻找,也是家风世风的传承。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根问祖,蕴含着“正风齐家,修身立国”的朴素之道。而这次“安徽邾国文化之行”活动,不仅让大家感受到了邾国遗址的历史遗迹、峄山的人文景观,更探究了邾国历史、朱姓来源,促进了人们对邾国的认识,为进一步继承民族传统,宣传家风家训,增强文化自信起到了交流和促进作用。

朱智麟是位十岁的小学生,这次也和父母来参加活动了。诚如他的父亲所言,“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我们从哪里出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如果能够将好的家风广博于世人,以良善之心服务于社会,则社会必定更加和谐美好,国家也必定更加繁荣昌盛。”□朱传龙 朱寿兵 程堂义/文 袁德标/图

新闻推荐

现场观摩 新技术助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本报记者万德龙通讯员张林近日,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济宁综合试验站甘薯脱毒种苗提质增效关键技术暨山东省花生创新团队花...

邹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邹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