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蘑菇大产业
本报记者王汝雅
天气渐暖,大地回春。邹城市大束镇钓鱼台村洋溢着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村民朱红伟一早就来到10号香菇大棚,看着棚内的小香菇一夜之间悄然长大,喜悦洋溢在脸上。
钓鱼台村位于邹城市大束镇,处于山区丘陵地带。几年前,这个村子还是个“空壳村”,土地贫瘠、农作物产量低。为了改变村庄落后面貌,打破发展瓶颈,带领群众增收致富,钓鱼台村党支部积极探索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模式,让当地群众不仅脱了贫,还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2019年8月,钓鱼台村党支部开始探索“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打算采取“化零为整”报团取暖的方法打造蘑菇种植产业。于是,朱佳源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合作社由党支部领头创办,流转土地140亩,筹集资金500多万元,涉及农户78户,采取集体投资入股、社员参与分红的经营模式。定了方向,却没有技术支持怎么办?“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该村联合驻地一家集食用菌种植、加工、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产业化企业,建立了“1+1+1”的全新合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合作社成为了连接企业与农户的桥梁,集聚了三者之间的优势,形成优势互补的利益共同体,趟出了一条乡村振兴产业新渠道。
一年前,大束镇利用乡村振兴资金约400万元,在钓鱼台村建设香菇大棚,借助龙头企业友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市场优势,短短一个月多的时间,20个香菇大棚便建成了,并面向村民发包。为了消除村民对“如何养蘑菇”“蘑菇卖给谁”的疑惑,合作社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借助企业食用菌先进的技术、完善的销售和品牌效应,由公司为村民提供食用菌种植技术指导和培训,并按照市场价格统一提供菌棒和统一收购、销售,保证了产品质量和产量,确保销售市场,稳定了收入。这样一条龙服务彻底打消了村民的顾虑,20个大棚很快就被包括朱红伟在内的7户村民承包了,最多的承包了4个。朱红伟承包了2个香菇大棚,上一季毛收入达21万元。按照承包时的协约与合作社分成后,朱红伟合计收入6.5万多元,净收入4万多元。
为壮大香菇产业规模,大束镇借鉴“飞地经济”模式,把各级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资金统一使用,去年又集中15个村的中央财政专项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750万元,在钓鱼台村建设二期45个香菇大棚,各村集体每年享受不少于投资金额10%的收益。“这些资金如果分散到各个村,很难发挥规模效益,集中起来,便可以产生集约效应。”大束镇镇长李平介绍。
新闻推荐
近日,邹城交警大队指挥中心民警接到一名群众求助:“警察同志,救救我的孩子。”求助人情绪激动,声称自己1岁大的孩子不慎将花...
邹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邹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