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水井铺水管,打通任督二脉 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更多香城农民喜欢上种粮

农村大众报 2021-03-17 14:41 大字

3月14日,张国富拿着“新鲜出炉”的土地流转合同欣喜万分,“以前无人问津的耕地‘卖’出了好价钱,一亩700元。”

张国富是邹城市香城镇王庙村村民,家里4.5亩耕地由于是山地沙壤土质,基础地力较差,过去常年只能种植地瓜、花生、山药等农作物,耕地“价值不高”。

从过去无人问津到现在价格倍增,为何?流转张国富耕地的种粮大户付庆国给出了答案:高标准农田建设。

2019年,邹城市投入7800万元资金,在该市田黄镇、香城镇、石墙镇三个片区建设高标准农田6万亩。其中香城镇的建设面积最大,达3万亩,涉及21个村。“整个项目的建设面积和总投资,在当时都均列全省第一。”邹城市农业农村局农田管理科副科长高伟军说。

据山东水总有限公司香城镇项目负责人鲍建波介绍,香城镇片区采用大口井配套机泵灌溉模式,共建设各类水井63座,铺设各级PE管道12万米,以及田间道路、配套桥、涵等设施。

在香城镇王庙村的一片麦田里,记者看到地头每隔几十米就有一个给水栓。付庆国说:“现在咱的地,旱能浇、涝能排,而且成方连片,种粮食特别省心。”

过去香城镇水利灌溉条件差,不少村庄无奈之下只能利用“大口井+明渠”的方式进行灌溉,这种模式不但浇地费时费力,而且占用了耕地。现在通过铺设地下管网,建设给水栓后,这些问题基本不存在了。

几年前,付庆国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经济作物种植户,白菜、大葱、花生、地瓜等都曾出现在他租来的土地里。2018年,他种植花生60亩,再加上其他品种,共赚了17万元,但2019年又赔了9万多元。从那时候开始,他一边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一边种粮食。2020年,付庆国的粮食种植面积已超过150亩。到今年,他干脆不再种菜,全部种粮食。

记者在香城镇走访时发现,如今当地群众种粮的信心倍增,一些农户放弃种植多年的经济作物,改种粮食,也有不少大户不满足于几百亩的种粮面积,还想着扩大规模。

出现这种现象,除了跟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外,也与当地政府力推农业保险,对种植面积大、带动效果好的种粮大户进行资金奖励息息相关。

2020年,香城镇老龙湾村村民薛瑞金放弃种植多年的苗木,改种粮食。“现在水肥条件好了,国家又有农业保险、低息贷款这么好的惠农政策,还是种粮收入稳定。”他说。

高伟军介绍,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邹城市农田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配套完善,土壤肥力显著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大大提高。经过当地农业部门测算,项目区内粮食产能提高10%至20%,管道输水有效利用系数达85%,年节约灌溉用水约900万立方米,亩均带动农民增收近150元。

农村大众报记者张超

通讯员张长青盛超

新闻推荐

弘扬雷锋精神 争当时代先锋

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推动志愿服务蔚然成风,3月5日,邹城市凫山街道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系列活动。该...

邹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邹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