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打造疾控事业新高地
本报通讯员马景文
近年来,邹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坚持以党建为统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实现“一个确保”为目标,贯彻“预防为主”工作方针,从体制、机制、队伍、能力建设入手,理清思路,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强化落实,不断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有效地保障了百万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建设“健康邹城”保驾护航。
第一时间抗击新冠疫情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该市疾控中心第一时间进入临战状态,设立临时党支部,成立防控专班,制定工作预案。第一时间改建洗消处置中心、应急物资储备库、采样服务点,购置应急车辆,建成负压型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2 个,配备提取检测设备3套,在济宁县区首批开展新冠核酸检测,日最大检测标本量2400份。明确专人负责应急物资管理,健全采购、招标、出入库手续,开发管理软件,日清日报,动态调配,满足防控需求。流调消杀队员第一时间冲向疫情防控前线,摸排、流调、消杀,接转入境返邹人员。组织专班开展重点人群、进口冷链食品从业人员、冷链食品等采样检测,落实“应检尽检”。利用局视频会议专线、“健康邹城APP”开设培训课堂,成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讲师团,深入部门、镇街、单位培训防控人员。组织开展全市新冠疫情防控应急演练、桌面推演。配合部门、镇街对企业、学校、社区、养老机构进行专项督导,助力复学复工复产。
协调联动织密防控网络
加强组织领导。针对国家级慢病示范区建设、艾滋病防治、地方病防治、疟疾防治等专项工作,该市成立领导小组,下发实施方案,组织会议、培训、检查。代表济宁迎接并通过了重点地方病控制和消除评价省级复核暨地方病防治专项攻坚行动评估验收。健全防控体系。针对重点传染病、急性中毒、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统筹专业力量,制定技术方案,配齐应急物资,加强应急演练,坚持领导带班、24小时值班,随时处置突发事件。推行智慧接种门诊建设,规范疫苗、冷链系统管理,构筑免疫规划屏障。实行项目带动。健全监测哨点网络,明确流程时限,定期分析研判,指导制定防控政策。承担了重大疾病与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死因监测、智能化慢病管理等20项国家级、省级项目工作。多次代表济宁市、山东省接受上级考核评估检查,承办现场会议。
众志成城打造支持环境
实施多城联创。牵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中公共卫生与医疗专班、健康教育专班工作,实行班子成员包保镇街制度,强化宣传、培训、督查、指导,成功创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山东省健康促进市,通过国家技术评估验收。强化健康促进。组建健康讲师团,开展“六进”宣传,累计培训66场10000余人。组织“一二三四”奔健康健步走活动,组织健康医院、健康学校、健康企业、健康食堂、健康社区创建,普及健康知识,培养健康习惯。利用融媒资源。先后与济宁日报、邹城市融媒中心签订合作协议,编印《健康促进》月报,开设“疾控视点”专栏,并通过“民情面对面”栏目,制作专题报道50余期,扩大宣传覆盖,提高指导效能。
守正创新推动跨越发展
加强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以“党建标准年”“四看四树”为抓手,完善组织制度,细化标准流程。抓好党建与疫情防控、岗位练兵、志愿服务、特困帮扶、创优宣传“五个融合”,发挥党员突击队、志愿服务队作用。设置“一轴、两廊、五室”党建阵地,设计“疾控先锋、健康卫士”品牌标识,突出价值导向,增强组织凝聚。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优化科室设置,推行中层竞聘,完善绩效工资考核分配办法。坚持在抗疫一线考察干部,筑牢疫情防控战斗堡垒。加强疾控组织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参加各级比武、汇演、演讲比赛,走访慰问一线人员,绿化美化环境,改善办公条件,倡导快乐工作,形成了有利于人才辈出、有利于事业发展、有利于人民健康的良好生态和局面。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宋延坤在邹城市香城镇东徐桃园村,村民时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忙碌的身影,每当提起他,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他便是邹城...
邹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邹城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