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兴珍:身残志坚 48岁创业巧手致富 他带领乡亲们编出幸福生活
邹城市郭里镇西郭东村的袁兴珍是一位身残志坚的农民,更是一位奋发图强的创业者。他带领村里几十位留守妇女开办草编手工艺品加工厂,产品远销国外,他用自己的能力和技术带动周围村民摆脱贫困,走出了一条感人而曲折的创业之路。
本报记者 刘菲 通讯员 孙强 李燕
行动艰难却不辞辛苦草编作品远销海外
早上5点,邹城市郭里镇西郭东村兴珍工艺品加工厂的厂房里就亮起了灯。58岁的袁兴珍早早来到厂房,清点好原料,提前打扫干净卫生,等待工人们上工。随着工人们陆续来到厂房,整间工厂也开始热闹起来。工人们按照订单的图样,熟练地将装饰配件和草编环用热熔枪粘在一起,一个精美的草编工艺品就完成了,经过质量查验后,这些工艺品被集中存放在纸箱内,运往海外。
袁兴珍是这家手工艺品加工厂的老板,也是一名残疾人创业者。小时候因为脚踝受伤没有及时得到医治,导致左腿落下了残疾,左脚只能踮着脚尖行走。因为身体的原因,他不能长时间的走路。但即便如此,袁兴珍还是全天待在厂房监工,仔细检验工人们制作好的成品,反复确认产品质量。因为订单较多,像这样每天早上5点来到工厂,晚上8点才收工回家的日子,一年要持续11个月。
整日奔波仍咬牙坚持事业有成生意红火
2001年妻子去世后,为了抚养两个正在上学的女儿,袁兴珍开始四处打工,接触了不少手工活,也为他将来创业奠定了基础。
2010年,两个女儿已经自立,没有了家庭的负担,袁兴珍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当时的他已经48岁了。“因为我之前打工接触到的都是手工活儿,于是就往手工加工这方面去考虑。”袁兴珍说。最终,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手工艺品来料加工。
工厂刚成立的时候订单很少,一年中只有两三个月有活干。工人们挣不到钱,袁兴珍心里很是愧疚。为了能拉到订单,袁兴珍骑着摩托车跑遍了济宁各县市区的大小原料厂以及临沂、菏泽等地的大中型原料厂,整日的奔波让他的左腿疼痛不已,但他咬牙坚持了下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寻找到了新的客户。这家公司可以给他们源源不断的订单,但是产品检验同时也很严格,为了节省开支,袁兴珍自己承担了质检的工作,对产品严格把关,他们的产品逐渐成了免检产品,吸引了大量来自韩国日本的客户。
到了2015年,袁兴珍的工厂已经初具规模,他租用了村里的地皮自建了300余平米的厂房,扩招了工人,公司也顺利注册完成。到了现在,袁兴珍的工厂与许多大公司建立了合作,有了固定的订单和销售渠道,一年能卖出各类草编工艺品六十余万件。
造福乡里助村民就业工厂建成扶贫基地
工厂刚刚办起来的时候,只有十六七名工人,如今工厂走上正轨,可为本村及周边村庄70多位村民提供就业岗位。目前工厂的工人大多数是30到50岁的中年妇女。“考虑到妇女们照顾家庭和接送孩子的需要,工厂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有时间就可以来做,有需要的还可以拿原料回家去做。”袁兴珍说,这样的工作模式很受村民的欢迎。
在这些工人中,有不少是本村和附近村庄的残疾人。郭里镇东郭北村村民李庆英一家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李庆英今年42岁,是一名患有线粒体肌病的重度残疾人,全身性的肌无力使得她的衣食起居都需要人照料,丈夫胡树强只能放弃外出务工,在家务农并在农闲时在附近村打些零工,照顾她和10岁的儿子。邹城市残联派驻郭北村的驻村书记孙凯在了解到她们一家的情况后,联系上了袁兴珍的工艺品基地。考虑到李庆英的身体状况特殊,手部没有力量,精细动作也无法完成,袁兴珍与孙凯商讨着找到了适合她的工序,并让她把材料带到家里制作,完成后再交给他,丈夫胡树强也可以帮着一起做。
如今,袁兴珍的草编加工厂已是济宁市残疾人就业创业扶贫优秀基地。平时袁兴珍就对工厂里的残疾工人十分照顾,附近各村输送来的残疾工人,袁兴珍都愿意为其提供一份适合的工作,帮助他们增加一份收入。“我自己也是残疾人,知道残疾人生活的不易,我愿意用自己的能力和技术带动周围村民,扶持当地贫困残疾人共同致富。”袁兴珍说。
新闻推荐
青岛西海岸新区百名金融助理服务乡村振兴 金融助理进村 农户贷款不愁
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山东多地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让农民更有获得感...
邹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邹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