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太平国家湿地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实践 这里环境别样美 鸟中熊猫来安家

济宁晚报 2019-11-22 10:23 大字

本报记者 万德龙通讯员 曹阳

在邹城太平国家湿地公园,生长着高等维管植物88科253属378种,栖息着脊椎动物215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4种。其中,还包括“鸟类中的大熊猫”之称的震旦鸦雀,全世界存量不到1000只的极危鸟类青头潜鸭在此发现了80只,而在此处发现的一种有待命名的世界植物新种,更为此地增添了几丝神秘色彩。

邹城太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邹城市太平镇境内,总面积1143.6公顷,其中湿地面积587.12公顷。

经过多年建设,这里已成为全国煤矿塌陷区新生湿地生态修复的示范区、“北方海绵家园”-煤矿塌陷区湿地恢复与可持续利用典范以及煤矿塌陷区新生湿地生态经济试验示范区。此外,被誉为“鸟类中的大熊猫”之称的震旦鸦雀和世界极危鸟类青头潜鸭频频现身,更让太平湿地名气大振,成为了融生态保护、科普教育、文化展示、观光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煤矿塌陷区生态修复的典范。

“以前,塌陷地可不是现在看到的这样。”太平镇村民刘英说,他所居住的横河村由于长期煤炭开采造成土地沉降,形成大面积水面。然而,横河村的情况只是邹城市塌陷村庄的其中一隅。作为全国八大煤炭生产基地之一,邹城市已塌陷土地11.6万亩。“看着土地一点点塌下去,大家都心疼。说实话,真是想都不敢想,没几年工夫,村里能变成现在的样子,大家都爱来我们这里游玩。”

这一切变化,都得益于近几年邹城市开展的塌陷地综合整治。从最初农业开发、复垦造地的治理模式,到现在的坚持“宜农则农、宜渔则渔”的原则,采取“排矸填充、挖深垫浅、借势利用、浅层平整、开挖连通”等治理模式。该市先后对3.22万亩采煤塌陷地进行综合治理,恢复耕地1.6万余亩,提升综合开发效益,土地利用方向已由传统农业拓展到现代农业、光伏发电、湿地旅游等多种产业,成为集养殖、休闲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生态立体农业园区。

如今,依托启动实施的邹西生态绿心建设和泗河综合开发,邹城全面推进保育、恢复重建、宣教展示、合理利用和管理服务五大功能区建设,引来了众多企业的关注。

对于今后的发展,太平镇湿地公园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常广杰说,邹城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塌陷地综合整治中明确提出,全市将以保护和恢复煤矿塌陷地湿地为重点,以展示湿地生态功能和湿地文化为宗旨,以体现地域文化为特征,以湿地体验为主要利用形式,采用环境更新、生态恢复和文化重现等手段,尽快建成融生态保护、科普教育、文化展示、观光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国家湿地公园,打造全国采煤塌陷区新生湿地典范。

新闻推荐

邹城擦亮全域旅游招牌

□本报记者张誉耀吕光社本报通讯员张长青盛超从孟府孟庙的研学游到上九山的石头古村落风情,从峄山的登高望远到香...

邹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邹城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