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大小战斗一百二十余次,复员后继续带领乡亲建设家乡 李法真:军人就是哪里困难去哪里

大众日报 2019-11-03 09:39 大字

■编者按 山东省目前有新中国成立前入伍的在乡老复员军人2.7万人、离退休人员近2600人。战争年代,他们出生入死,为中国革命胜利和新中国成立作出过重大贡献。和平时期,他们中的一些人脱下戎装,回到故里,深藏功名,带领乡亲建设农村,展示了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退伍老兵生命不息、奉献不止的风采。近日,本报记者集中采访了6名退伍老兵代表,记录下他们爱党爱国、接续奋斗的英雄事迹,营造全社会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的浓厚氛围,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凝聚起磅礴力量。

□本报记者 齐静

15岁参加山东“老三团”,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在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五省作战120余次,负伤两次,荣获一等功等多次战功;24岁复员回乡后,带领西颜庄村乡亲平整耕地、种植果树,发展集体经济……10月31日,在济宁邹城市唐村镇西颜庄村,记者见到了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又在家乡执着奉献的老英雄李法真。

今年91岁高龄的李法真须发全白,但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说话的声音洪亮。听说是来采访自己的战斗故事,老人笑得特别爽朗,一边摆手一边说着“没啥、没啥”。1943年2月,15岁的李法真参加山东“老三团”,转年便迎来了第一次大规模战斗——潍县作战。“我跟部队在邹县周围抵抗日军时,突然接到前往潍县作战的命令,部队整整跑了一天一夜,才抵达潍县战场。”李法真回忆,当时由于弹药匮乏,部队要求不能打空枪,战士们只能等敌人靠近才开枪,“这种近距离射击非常危险,不打死敌人就会被敌人打死。”

从1943年到1945年,李法真先后在潍坊、日照、泗水、沂水等地抗击日军。抗日战争结束后,李法真又参加了解放战争,从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到枣庄战斗、泰安战斗再到淮海战役,李法真两次负伤。“参加淮海战役时,我是副排长,带领战士们冲锋时,被爆炸散开的炮弹皮击中腰部,当场被炸晕过去。”李法真说,后来在战地医院才知道,两块炮弹皮穿入腹中,距离肠子只有半个手指的距离。“如果炮弹打破肠子,人肯定就没救了。”

1952年初,国家实施精兵简政,鼓励军人复员回乡,李法真没多想就填报了复员申请表。“那时候国家经济负担重,养不了这么多军人,我们要主动为国家减轻负担。军人就是哪里困难去哪里,不能只想着享清福。”李法真说。1952年5月,根据组织安排,李法镇回到西颜庄村担任村长。

为了改变村里一穷二白的状况,李法真带领200多名村民修缮河道,平整土地,用一年多时间埋掉了村里两条河,开辟为新耕地。他还从县林业局领了近4万棵苹果树、梨树,组织乡亲们种植,一干就是大半年。经过几年发展,村里不仅盖起了排房,还购买了拖拉机。1958年6月,西颜庄村村“两委”换届选举,李法真被乡亲们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我现在还记得,小时候家里很穷,连一个小板凳都没有,我们兄弟姊妹六个都是端着碗站着吃饭,他从来没想过去找村里的木工组,给家里打几个板凳。”说起父亲的行事风格,李法真的大儿子李作朝深有感触。“对待子女工作也是,他在村里干了28年的领导,托个关系给子女找工作不难,但他想也没想过。”李作朝说。

“在战争年代,我有很多战友为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生命,没享一天福,看不到今天这么好的生活。”说到这里,老人眼圈泛红,有些哽咽,“我现在不仅每月能领1500块钱(农村基层干部退休金100元和在乡老复员军人补贴1400元),吃穿住都不愁,还有儿孙陪在身边。这么好的日子,我还向组织提啥要求呢?”

新闻推荐

“这辈子也想不到院士能给俺看病”

近日,邹城市郭里镇的王谋满面激动的拿着一面写有“医德高尚暖人心、医术精湛传四方”的锦旗走进邹城市人民医院,亲手交到...

邹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邹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