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插队”到“领队”,开展“一对一师带徒”培训 组团式医疗援疆获点赞

大众日报 2019-09-24 09:45 大字

济宁援疆医疗领队、英吉沙县人民医院副院长付臣带领受援医院医师教学查房。□本报记者王浩奇

本报通讯员刘凤来崔鹏

5月30日临近中午,记者在新疆英吉沙县人民医院遇到刘霞时,她刚完成了两台妇产科手术,正快步前往附近的山东(喀什)结核病防治中心英吉沙分中心参加会诊。下午还要联系邀请专家来医院讲课,过后还得在当地医院医护人员组建的微信群里主持典型病例讨论……

第二次援疆,这是她的常态。“2012年第一次来英吉沙的时候,我们8人的医疗队在英吉沙县人民医院只帮扶了3个月,工作比较单一,像是‘插队’。但这次来不一样了,不仅开展本职的医治工作,还要培训、参与医院建设、甚至培训当地医护人员说普通话,感觉是‘领队’,肩上的担子重了不少。”

济宁市第九批医疗援疆队伍中很多人都有和刘霞一样的感受。“我们的思路是,一个医疗团队融入当地医院,进行长时间、全方位、接管式援建。”在英吉沙人民医院副院长、邹城市人民医院副院长付臣看来,组团式援建更有利于快速提高当地医院的医疗水平。

“这里最大的短板是基本医疗业务,不适合走‘高大上’的路子,应当扎扎实实抓基础。”作为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妇科专家,刘霞第二次进疆,把援建的重点放在基础工作上。她带领当地医生查房、做手术,有时候自己站在一旁,指导年轻医生在一线做手术。妇产科年轻医生比较多,刘霞建立了医疗组学习园地微信群,把日常培训搬到了年轻人容易接受的微信上来。

今年刚满30岁的何建刚已在英吉沙人民医院骨科工作了8年。头7年的时间,因为医院工作繁忙,没有时间进修学习,他只能开展一些普通创伤治疗,对当地常见的腰椎间盘突出、胸腰椎结核等疾病患者常常感到束手无策。去年7月,他遇到了前来援疆的济宁市中医院医生刘乃彬。刘乃彬来疆后发现,英吉沙人民医院骨科专业不够细化,表面上分为骨一、骨二两个科,实际上没有侧重点,两科医生干的都是一样的活,骨一、骨二之分形同虚设。为了细化专业,刘乃彬首先根据自身优势,在医院推广中医骨伤治疗,并对中药的内服外用等进行了完善。同时,开展“一对一师带徒”培训,培养专业人员,成为何建刚的师父。何建刚现在除了可以治疗普通骨科创伤病,已经能独立完成腰椎骨内固定、椎体成形、腰椎滑脱、胸腰椎结核等6种复杂手术。

“只有不断加强培训工作的专业性和指导性,才能促进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才能促进医院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逐步提高,推动医院整体医疗工作健康有序发展。”付臣说。在他们的努力下,英吉沙人民医院开设以援疆专家业务讲座为主要形式的“济医大讲堂”,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各乡镇医护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定时或不定时地选派到县医院相应科室学习,可以和援疆医生进行对接,以“1+X”模式帮扶各级医生,实现“从输血到造血”。

苗庆山是济宁市组团式援疆队伍中的一员,来自济宁戴庄医院,负责组建英吉沙人民医院心理科。今年1月,一位50多岁的维吾尔族老太太因浑身不适、失眠四年而先后在多家医院辗转住院,但均没有得到缓解。机缘巧合,她投医于苗庆山。在他的精心治疗下,短短20天,老人的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她激动地说:“这几年我感觉我的病治不好了,感谢上天让我遇到了苗医生,让我摆脱了疾病的折磨,重新回到家庭。”即将出院时,老人家属带来了家里种的一大包大枣和一大包核桃,非要送给苗庆山,为了不驳老人的面子,苗庆山只好象征性地抓了一把红枣。

暖心的故事源于援疆医疗队的无悔付出。济宁援疆医疗队员全部为副高职称,涉及13个专业,从济宁市人民医院、中医院、邹城、曲阜、金乡、兖州、汶上等地选派,帮扶受援医院开展提高业务技能、提升服务能力,通过开展教学查房、师带徒、济医大讲堂、多学科专业会诊、传染病防控、绩效改革、加强管理等措施实现援疆任务。

新闻推荐

邹城农商银行 运用厅堂微沙龙、微信推送等宣传金融知识

为落实“金融知识普及月金融知识进万家”暨“争做理性投资者争做金融好网民”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社会公众防范风险的意识,...

邹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邹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