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深井与清代郑氏宅院建筑群 图文 张雪

济宁日报 2019-09-06 09:30 大字

东深井村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位于邹城市石墙镇政府驻地东南8.4公里,济枣公路东侧。原名东山堡,位于现村东500米处,后迁村址村西。

东深井村

地名的由来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郑姓人在村中挖一水井,深7丈有余,叫“涌福泉”井,石砌井台呈东西向,八边形,井口长方形,长0.97米,宽0.52米,井壁块石砌筑。汲一罐水,须两人配合,前人站在井沿,一把一把的弯腰提拔井绳,后一人再一庹一庹地扯绠,井绳足有一大抱,故该村名为深井村。民国年间,为与西、南两深井村相区分,改为东深井。

东深井村并不大,村人以郑姓居多,并有刘、张、陈、李、徐等姓。郑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另有一说是元朝时有一位郑姓将军,领兵镇守洪山口,人老了定居于此。村庄呈长方形,主街东西向。2011年底,东深井有居民308户,1004人。

在很早以前,从济宁到徐州的官道横穿此村。走在这黄土大路上的行商旅客、贩夫走卒络绎不绝。清光绪年间, 该村郑氏开办了一座酒坊,因水源不足,水质欠佳,酒坊难以兴旺。公元1876年(光绪二年),郑家酒坊新掘一水井,工程艰巨,耗时数月,用金十万, 掘地五丈有三,打到岩层时,仍不见有水。后以“掘一筐石渣给一筐制钱”的代价,穿透岩层,而得清泉,清水汩汩,甘冽透明。用此井水造出的酒, 色清味醇, 日产量达 240 公斤。郑氏酒坊由此而兴旺起来, 遂将井与酒坊定名为“涌福泉”, 并镌刻“半为园工半为酒,一井泉水一井金”勒石井畔。有了“涌福泉”井, 酒坊规模日趋扩大,方圆几十里内颇负盛名, 产品远销滕县、沛县、鱼台等地。1944年,酒坊因战乱而停业,自兴至衰历时74年。

东深井村的郑氏宅院

在这不大的村落里,却建有连片的覆着鱼鳞小瓦的房子,规整的四合院,以及宽敞的砖楼——郑氏宅院。

郑氏宅院为清代建筑,其建筑和格局既有富商之家的殷实,官式建筑的气派,又有民间建筑的朴实;既保持了鲁西南地方的特色,又体现了古代传统的尊卑等级观念,渗透着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郑氏宅院现存房屋20余栋,呈四合院、三合院等形制,分郑家大院一号院、二号院和三号院。一号院现存有堂屋、南屋等房屋,堂屋面阔11.40米,进深5.30米,硬山,灰瓦,二柱擎檐,砖石木结构。二号院由正房、东西配房、南配房组成“四合院”,坐北朝南,硬山,灰瓦,砖木石结构;正房面阔5间,进深一间,拱形门,方形窗。东西配房面阔3间,进深一间,均为方形门窗。三号院坐北朝南,二层建筑,面阔10.90米,进深5.10米,硬山,灰瓦,砖木石结构;南面一层为拱劵门一,方形窗二,二层有拱劵窗三;北墙正中上有拱劵窗一,下有方形窗一,东西山墙上层各有拱劵窗一。这些建筑的屋脊等处或雕绘龙、花等图案,或叠砌龙、虎等形姿,砖雕、木雕相当精致,有的院落还存有马房、影壁、拴马石(孔)、饮马池。郑氏家族辉煌的古民居已逾百年,有的四合院也已不完整,但那坚固的墙基、简洁的灰瓦、飞挑的檐角、精细的砖雕,绵延着一幅宗族生息繁衍的历史长卷。这种特色的形成,需要历史的积淀方能凸显出来,需要认真揣摩方能品味出来,需要长期的探究才能传承开来。它基本保留了农业文明时代古民居的建筑样式和形制。

老房子向人们诉说着变迁和延续,砖瓦上的斑驳、陈旧、碎裂,甚至破败的“生命印记”,都是建筑遗产最重要的生命特质,是赋予古民居历史文化审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古楼、祠堂、老井、古树、酒坊、水塘等,不仅是村民的精神寄托,也是空间与时间上的文化认同构成的生存的精神框架,当歌曲和传说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它还在说话。

新闻推荐

峄山镇四项措施筑牢平安防线

本报邹城讯(通讯员路延)今年以来,峄山镇把加强社会治理作为促进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抓手,通过强化宣传...

邹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邹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