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洁无尘交通快捷人机分离全程智能化 走进国内首个常态化智能综放工作面
7302工作面集控中心。□本报通讯员张华
张彭王伟本报记者张思凯
提到煤矿,大家脑子里第一涌现的画面可能是在灰暗、潮湿的巷道内,矿工满脸煤尘,在几百米井下汗如雨下地辛勤劳作。虽然近几年,煤矿现代化、自动化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在人们的潜意识里,采煤工作仍被贴着脏、累、苦的标签。
6月29日,记者来到位于邹城的兖矿集团鲍店煤矿,通过对全国首个常态化智能化综放工作面、兖矿集团鲍店煤矿7302工作面进行体验式采访,让记者对煤矿有了颠覆性的认识。整洁无尘,交通快捷,人机分离,全程智能化,工作面操作工人竟比参观人员少,这是记者在这个矿井下体验采访时的最大感受。
坐罐笼(类似电梯)下到距地面430米井下,巷道内亮如白昼、一尘不染,各类管线吊挂整齐,路面平整,洁净程度堪比地面。刚进入井下,记者就被自己的目光所至之处震撼了。
熟悉煤矿的人都知道,传统采煤工作面每班次至少需要十几名工人,但在该矿7302工作面,记者却只看到了五名职工,猛然发现下井参观的我们与该矿同行人员加起来,竟比现场的职工人数还要多。在现场,记者看到,仅需一名职工坐在井下集控室里结合实时视频信号,通过操作遥控器就完成了采煤作业。
和我们一同下井的鲍店煤矿矿长王春耀向我们介绍,该矿7302工作面是兖矿集团乃至全省、全国的智能化综放示范工作面,他们牢牢抓住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机遇,积极推进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示范工程建设,以打造智能化综放工作面为目标,以“装备自动控制、数据自动采集、岗位无人值守”为方向,实现了采煤机智能控制、三机一键启停、液压支架自动跟机、采煤机记忆截割、时间频次自动放煤以及可视化远程监控等功能,全力打造了“自动控制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智能化生产新模式。该矿所用采煤机的截深(即割煤深度)为0.8米,煤机滚筒从机头到机尾运行一个循环(即通常一刀煤的进尺),可生产原煤约2800吨,效率之高令人惊叹。
既然是智能化综放工作面,智能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面对记者的提问,王春耀说,智能化主要体现在集控中心、支架和煤机智能操作、集中供液等方面。
该矿建立了井下和地面两个集控中心,将采煤工从危险的工作面采场解放到相对安全的顺槽监控中心甚至地面调度指挥中心。液压支架配备全功能遥控器,通过“有线+无线”双重通信,实现精确对码和遥控控制,一次对码即可操作工作面所有支架自动跟机。智能煤机系统,实现煤机实时状态监测、故障诊断、记忆截割、煤机定位与姿态监测、远程控制、远程参数修改与程序更新、工作面自动找直等功能。
特别是工作面配备国内首个采区集中供液泵站系统,采用地面配液、采区集中泵站供液的方式,配置大流量变频乳化液泵、水质净化设备、电控反冲洗过滤装置,可实现液压系统远距离恒压供液、自动清洁,减少运输环节,确保配液质量动态达标,集中供液可服务于七采区的9个工作面,服务年限达12年以上。
鲍店煤矿的井下全部取消了架空线,采用单轨吊运输物料,利用电机车头牵引人行车、无轨胶轮车将矿工载乘到工作地点。此次我们所体验的7302工作面,距离井口位置约6公里,乘坐无轨胶轮车只用了25分钟,如果步行最快也要100分钟。“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全部实现‘半小时工作圈\’。”王春耀自豪地说。
升井后,该矿还在调度信息中心的地面集控中心演示了地面集控中心远程操作井下现场采煤作业。记者看到随着工作人员的一键启动,巨大电子显示屏上显示位于地下400多米深处工作面的各类采煤设备依次自动运转,井然有序地割煤、推溜、移架、输送,滚滚的“乌金”如流水般奔向地面。“在7302综放工作面上,分布着58个高清摄像头,1000多个传感器,大屏幕上的这些图像都是由它们把采集到的数据实时传输回来的,地面集控中心通过千兆网络与井下集控中心通讯,经井下授权,便可实现地面远程操作。”该矿副矿长刘海全指着大屏幕对记者说。
安全系数高、劳动强度低、作业人员少是该矿智能化建设的特点,该矿液压支架跟机自动放煤、液压支架全功能遥控器实现人机分离等技术在国内和国际均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在国内首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智能化综放工作面的常态化运行。
邹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邹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