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碰撞动静交错 传统文化惊艳文博会 带我们穿越齐鲁文化时空

山东商报 2018-10-13 08:14 大字

邹鲁礼乐唤醒了大家的齐鲁记忆邹鲁礼乐唤醒了大家的齐鲁记忆编钟、编磬、悠扬的笛箫与琴瑟之音交织,演奏了经典而韵味悠长的传统礼乐。文博会主场馆的二楼济宁展馆上演了经典的礼乐演奏篇章,传统的服饰与古典的音乐,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过去聆听齐鲁大地上的礼乐记忆。文/记者许倩图/记者王晓峰

省内仅有的专业礼乐团

编钟声起,礼乐悠扬……古曲声中,身着传统服饰的女子整理好配饰,梳起成人的发髻,庄重地行礼。文博会二层济宁展馆前,邹鲁礼乐团带来的《成人礼》吸引了大批市民欣赏。值得一提的是,进行礼乐演绎的邹鲁礼乐团也是山东省内以儒家文化挖掘与舞台艺术创编的专业团体。

作为山东文化的代表,邹鲁礼乐渊源流长也影响深远。邹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主任、邹鲁礼乐团团长米怀志告诉记者,“邹鲁是文化兴盛的代表词,在历史上,衣冠南渡、文化南移,在宋代以后南方出了很多状元。一个地方文化兴盛就要冠以邹鲁,安徽的绩溪被冠以‘东南邹鲁\’、福建的一些城市和江西的婺源都是邹鲁城市,韩国的安东是海外的邹鲁城市,这些都是儒学一脉相承的体现。”

“直到现在当地的石头和牌坊上仍然写着‘东南邹鲁\’等词,也有力地证明了山东文化的源远流长并且保留至今。”米怀志告诉记者,现在南方的一些城市都很重视邹鲁文化的挖掘和收集,并且自发地成立了很多协会和研究会。

基于此,2015年,包括舞生、乐生、礼生和通赞等不同分工在内的60名演员组成了邹鲁礼乐团,用古老的声音丈量着过去,也展望着未来。

整理恢复重现礼乐

尽管此前从事文艺工作,对米怀志而言,礼乐却是陌生的一个领域。米怀志和其他演员们要做的,就是整理和复原。“我们一方面请了当地有情怀的学者做文化顾问,对《四库全书》等史料进行整理;然后我们把它落地后搬上舞台,让人们还能够看到和听到乐音,用乐音来让大家能够感知到中国人的心理,用我们的衣冠和表演让大家感受到中国人的礼仪。”米怀志介绍。

基于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的因素,首先被还原的是宋代的礼乐。米怀志告诉记者,“宋代是汉民族文化的一个高峰,我们现在主要整理了宋代的政和年间的这一段,因为当年孔庙和孟庙都是宋代建立的,在我们当地搞宋代的祭祀和宋代的礼仪相得益彰。同时宋代离我们比较近,找到的史料也比较纯粹。”

值得一提的是,雅乐自夏商周时期就已产生,在西周时期形成了体系,和礼乐共同构成了华夏的礼乐制度。然而,现在能够保留下来的就是《诗经》里的东西,留传下来的有曲谱的只有十二首。米怀志介绍,雅乐的演奏也有讲究。“结婚的时候要奏《关雎》;《青庙》可以放在开笔礼和成人礼的场合中;《驺虞》是在乡射礼的时候演奏,一边喝酒一边射箭,节奏感相当强。”

相比于整理,恢复工作更加困难。“一方面要考证曲谱,也不可能恢复所有的礼乐,做出来的东西不可能都被当下人接受,所以在恢复过去的同时还要考虑当下如何用这些曲目来配器。力求在恢复传统的同时进行关照当下的一种调和。”米怀志告诉记者,因祭祀的礼仪在史料中记载的比较多,所以祭祀里的雅乐特别是带歌工、乐工的恢复后基本都是原汁原味的。

活态演绎多元传承

不仅是乐谱,乐器的恢复也是一个重点。“乐器主要是古八音,对我们来说有很多东西是失传的,现在我们正在一点点地恢复。编钟、编磬做的比较多,丝竹类的东西也都在恢复。”米怀志介绍,其中团里对古瑟的恢复是省内的唯一一家。

近些年来,邹鲁礼乐团也进行了多样的尝试。不仅制作演绎了原创礼乐文化剧《礼乐复兴·邹鲁先行》,也拍摄了文献纪录片《邹鲁礼乐》。“礼乐文化剧是一种创新,通过生活的场景加上礼仪的表演和服饰的美化、提升,达到一种高度的审美,对认识传统的礼乐文化也有意义。”米怀志说。

眼下,米怀志准备把有记载的明代的礼制的东西再恢复一遍,特别是明代的祭祀方面。他说,“将来也有可能走入高校,走入全国的文庙,通过这样的载体,让更多的人认识礼乐,认识诗书里的东西用礼乐来承载的精髓。”

新闻推荐

马路市场变身大型综合市场 幸福路走向了“幸福之路”

本报记者李姣通讯员孙朋杨波过去,邹城市城管执法局经常接到投诉幸福路马路市场的电话,但近期这些投诉电话消失了。原来,邹城...

邹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邹城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