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山 一方志 一世情

济南日报 2018-10-08 08:48 大字

■本报记者刘利民

一个明媚的上午,一个熟悉的口音,一个真诚的相邀,一个历史的机缘,就这样明亮自然地降临,让我义不容辞地接受下来,并最终形成这篇与“上九山”结缘的文字。

电话的那端,给我认真安排“活儿”的,正是《上九山村志》的主编聂为生。

我本能拒绝着。这并非自谦,而是一种自省。上九山名声远播,早已走出邹鲁,而非泛泛之“丘”,还需要我说些什么吗?

对于这座当下众人皆津津乐道的“名山”,我又能够说些什么呢?

为生在那边,却不依不饶,笑声朗朗,一再坚称:所以找到你,当然相信你能够说些“什么”,也相信你能够说好“什么”。

正是这份沉甸甸地信任,让我还是欣然接受了。我觉得,这是在向为生表达自己的一份尊重。当然也意味着,我是在向一本书表达尊重,在向一处村庄表达尊重,在向一座大山表达尊重。这是一个“山外人”,同时也是一位普通读者,对上九山敬行的一个鞠躬礼。

子曰,仁者乐山。聂为生出生于上九山中,当会“乐山”甚之又甚,也会更具仁者之风。生于山中的孔子与孟子,莫不如是。为生是我的同学,也是我多年的文友。多年来,我们彼此心仪,相互欣赏。为生做人厚道,当是得了山之仁厚的。而且,他还具水之灵秀,写一笔好字,更写一手好文,当年同学之中,是有名的秀才。他当过教师,做过官员,长期历练下来,自是学问精深。当下,由他亲自捉刀,主编《上九山村志》,想来必有不同凡响。我愿意相信,这将会是,也肯定是,当下一座有情有义的山,一个有情有义的村庄,一代有情有义的人,演绎出的一个有情有义的故事。

任何事物同人一样,一旦降临于世间,都有其历史使命,更何况这座有情有义的上九山。上九山高寿几何?它面世于何时?当下没人知道,也无史实记载。但有一点却可以肯定,它绝对是一个“爱的使者”。就像《红楼梦》中的灵石,因于爱,缘于爱,立于爱,也将终于爱。

上九山作为爱的“使者”,它是那么热爱脚下的土地,也热爱着怀中的村庄。那个位于半山腰上的上九村,据传伏羲时代就有人类居住,秦皇时代留下的古道,有明清时期的房子、街道、古井、老树,几百个老石头院子,3000多间石头房子,如果没有上九山大爱之佑护,哪里能留存至今?

上九山更为倾情爱护的,当然还是这一方水土的黎民百姓。它将一座山所能给予的馈赠——吃、穿、住、用,全部奉献给他们。教会他们农作,教会他们养家、教会他们育子,让大山的子孙读书、成长、成才、成人。在这所村庄的时光流里,历代耕读之人,识字明理,能写会算,目光高远。明清与民国时期,村里更是设有私塾,教授村民子弟。村里的“先生”,学问高深者,也会跨出山门,“送教”下山。建国之后,国家推广教育,村民积极扫盲,进行自我学习,更是省吃俭用,“供”子上学。恢复高考以来,考取大中专院校者已近百人,有的还读了博士硕士,成为国家各行各业的有用之才。

人间情与爱,大都有回响。村里的人,也将爱回馈于上九山。历朝历代,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上九山人,都挚爱故土,不甘落后,艰苦奋斗,创业立业,建设故乡,奉献社会。正是这种优秀传统与文化基因,使得上九山越来越有名了,上九村也成为历史古村、文化名村、商贸新村、旅游强村、美丽乡村。

非常时代,非常背景,必有非常之人,适时地出现,进行非常的担当,完成非常的使命。于是,孟宪忠适时地出现了,作为邹城市石墙镇党委书记,尽管看上去那么年轻,却历履张庄镇长、千泉街道办事处主任等职。当地百姓讲,宪忠是一位好干部,温文尔雅却干劲十足,沉稳有度却眼光高远,难能可贵的是,他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还特别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正是在党委政府营造的文化氛围中,“聂为生们”也适时地出现了,一本宝贵的村志适时地出现了,一个“新上九山”和“新上九村”——书志中的“上九山”和“上九村”也出现了。如果你认真地通读这本史志,毫无疑问地将会对这座山和这所村庄,产生更深的亲近,更新的认识,更高的礼敬,更远的遐思。

没有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是一座苍白的城市;没有历史文化积淀的村庄,同样是一座苍白的村庄。没有深厚根基的文化,是一种找不到归宿的漂浮的“无根文化”。所以对于地方志编修工作,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高度重视。地方志是地方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一个地方的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上九山村志》的出版,就是在筑建村庄文化工程中的根基,是在涵育村庄文化意识和地方文化精神的水源,将会让上九山与上九村庄更具文化活力。

《上九山村志》是一脉“文化根系”。梁启超说:“最古之史,实为方志”。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无论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离不开从村庄志资料中撷取素材、吸收养分、寻求启示。《上九山村志》反映的是特定地域各个时期的自然状况,承载地方人文遗产,在文化创造中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是“文脉之根”、“文化之矿”。聂为生和他的同事们,正是用方志这一文化载体,承担起“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的神圣职责。

《上九山村志》是一泓“文化源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文化的生成,真正是天造地设。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生活,文化现象异彩纷呈,各具特色。根植于生活中的地域文化,与人们的喜怒哀乐息息相关。浓厚的乡土气息同化着人们,让人们思乡、怀旧,原因即在于,地域文化相当于“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在人们的意识中留下了太多太深的记忆。“月是故乡明”,无非是人们的一个怀旧情结。所谓的寻根问祖,寻的就是血缘和文化。由此可见,地域文化在教育感化、联系沟通、适应生存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地方志的地域性特点,决定了它在传承地域文化方面提供不竭的源泉。

《上九山村志》是一本 “乡土教材”。我与为生都从事过教育工作,当然懂得,方志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乡土教材”,也是最好的传统教育的“校本教材”。恩格斯说:“爱国主义是以爱家乡为基础的”。只有热爱自己的故乡,才能热爱自己的祖国。方志被誉为“地方百科全书”。利用地方志编写乡土教材,是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增强爱乡观念,提高人们的思想情操和精神文明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今,我国许多地方采用地方志资料,编有乡土历史、地理教材,作为“校本教材”以供中小学校使用。师生可以从中了解当地的山水名胜、物产矿藏、风土人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历史知识,可以了解先人的创业不易,了解源远流长的民族历史,了解古人民族气节和尊严,了解当地民族的优秀文化。这对增进民族自信、民族自豪感,激发人们爱国爱乡的热情,加深对祖国、故乡的热爱,无疑是极好的教材,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上九山村志》是一卷“旅游宝典” 。上九山村现已经成为旅游名村。 2015年1月21日,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来到山东省邹城市石墙镇上九山村,认真察看老街道和老房子,了解古村落保护的做法。励小捷在考察中指出:“提高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水平,既要建设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观光点,又要让广大村民得到实惠。在这方面,邹城市上九山传统村落保护值得借鉴。”当年的 2月13日,中央电视台《记住乡愁》栏目播放了上九山村的专题片《上九山村——诚信立业》。这是一部以看得见的传统村落为载体,以生活化的故事为依托,以乡愁为情感基础,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大型纪录片。央视专题片的播放,让藏在深山里的上九山村名声远扬。在上九山这座传统村庄的保护方面,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这当然可喜可贺。这当然十分难得很是精彩。但作为一座有远大抱负的名山,一所有崇高理想的村庄,是不会停下前进脚步的,向上向强,向富向美,是她永远不懈的追求。如何将上九村的旅游资源进行更加科学更高层次的开发,将是一个永远的大命题,而这个大命题,我们也许会从《上九村志》中寻觅到答案。

由此看来,一部《上九村志》的横空出世,该是多么地意义非凡!正是基于此种考虑,我要为邹城市石墙镇党委政府点赞,为孟宪忠书记点赞,为上九山村党支部书记郑朝杰点赞,为聂为生和他的“战友们”点赞,我也希望这本凝聚着编者与当地政府心血的好书,能与上九山和上九村一样,走进历史也走进时代,拥有一个光明远大的前程。

新闻推荐

夜间骑电动车扔垃圾 “扔出”意外交通事故

刘某某在骑电动车去路对面扔垃圾时,与一摩托车发生交通事故,致被害人当场死亡。8月6日,经邹城市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判决被告...

邹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邹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