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村奔富路 村民变股东

济南日报 2018-07-03 09:27 大字

■本报记者孙逊

本报通讯员韩乃彬张长青

2013年6月,邹城市城前镇孙厂村780名群众搬进了宽敞明亮的社区楼房,70岁以上的老人在村老年公寓免费居住、在食堂里免费就餐,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放补贴200元,全体村民的新农保、新农合等上缴任务村里代缴30%;2013年7月,孙厂村成立了集体企业——邹城市富居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村集体资产达3800万元;2015年7月,孙厂村实施了产权制度改革,村民变成了股民,将每年得到企业的分红,群众人均年收入得到了大幅提升。该村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是在村支部书记王思勤的带领下实现的,孙厂村成为邹城市城前镇第一个住上楼房的村庄,也打造了邹东山区发展的“孙厂模式”。短短3年的时间,王思勤是如何让孙厂村从以前的山区困难村腾飞为现在的富裕村?这与他辛勤的付出是分不开的。

孙厂村原址位于城前镇驻地西南约3公里处,是典型的山区丘陵村庄。村庄既不靠山也不临水,集体经济基本为零,是典型的邹东山区“空壳”村,群众没有什么副业,靠外出打工和务农为主,经济收入较低。多年来,由于该村没有集体收入,每年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加上其他日常性开资,逐年积累,村庄负债达40多万元,面临巨大的发展困境。谈到当初村里的困难,老党员孙明超感触颇深,“在2005年,为方便群众吃水,村庄打算安装自来水,当时的旧村正好处在丘陵的高岗处,找遍全村也没能找到一处充足的水源,经过多方协调,最终和邻近的周庄村共用一处水源,这样水是吃上了,但费用却提高了。”

谈到当初村里的集体经济欠账,王思勤说:“像吃水、修路这样的公共基础设施,村庄没有钱也要建设,别的村里建了你村里没有,百姓就会戳你的脊梁骨。我这些年通过修路、建设塘坝等干一些工程赚了些钱,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乡亲们这样穷下去,我一定要想办法让村里富起来,让乡亲们富起来。”此后,“如何增加集体收入,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成为王思勤每天考虑最多、也是最揪心的问题。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都富起来才算富”。为实现这个目标,一年能轻松挣几十万元的他,放弃了自己的生意,把精力集中到村里发展上。2009年,村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王思勤多次带领“两委”党员干部外出学习,通过开会讨论,最终一致认为只有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才能改变居住环境,带动村集体和群众增收致富。时间证明当时的决定是正确的,通过土地置换政策,在镇区置换建设用地,争取上级新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挨家挨户做工作,获取群众支持,建成了城前镇第一座新农村社区。由于社区地处镇中心位置,通过开发社区商品房,激活了集体经济,这也成为孙厂村进一步创富的资本。如今的孙厂村不仅还上了40多万元的债务,村庄的固定资产达3000余万元,仅商品房出租收入一年就达七八十万。村里成立的富居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2015年开发的戈河花园二期小高层项目约101套房产也已售罄,据了解,该项目共创收1400余万元。对于村庄新增的1000亩存量土地,正在进行土地流转,发展高效、绿色农业,打造”戈河“牌系列绿色农产品。为让群众共同致富,王思勤积极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把村里经营性资产全面进行股权量化到每名群众身上,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对于老年公寓的待遇,该村老人孙宜平竖起大拇指说:“人家王书记真厉害啊,给我们建设了这么好的楼房,活了一辈子,能住上楼房,一天三顿都免费,这种生活我想也不敢想啊。”“村子里有钱了,一定要让百姓村民也能得到实实在在的红利,下步,我们将成立房地产、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等综合性开发建设集团,村民都成为股东、工人,全面壮大集体经济, 让我们孙厂人生活得更加幸福。”王思勤充满信心地说。

新闻推荐

邮储银行贴心服务惠民生

□记者王新蕾通讯员师轶报道本报邹城讯走进邮储银行邹城市支行营业部,浓郁的儒韵国风扑面而来,从信贷服务...

邹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邹城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