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旒冕:欲戴此冠,必承其重

齐鲁晚报 2018-06-24 03:43 大字

源远流长的华服文化中,象征权力和礼法的冠冕尤其引人注目。山东博物馆馆藏明帝朱元璋第十子鲁荒王朱檀的九旒冕,是目前我国唯一一件存世明初冕冠实物。穿过600多年时光,我们依旧能从这顶帽子中窥见当年的皇家威严。

九旒冕档案

年代:明初

祖籍:山东九龙山南麓的鲁荒王陵

尺寸:高18cm,长49.4cm,宽30cm

收藏单位:山东博物馆

国宝留言:我不是一顶简单的帽子,我是世间唯一。

本报记者刘雨涵

荒唐朱檀

曾是朱元璋爱子

唐代诗人王维曾有诗云:“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其中“冕旒”是帝王的代称,可见“冕旒”已经超出了一般服饰的范畴,成了权力的象征。冕,“大夫以上冠也”,是古人在祭拜天地、祖先及举行其他重大典礼时佩戴的礼冠,它与礼制有着密切关系,只有那些具备相当社会地位的人才可以佩戴。因佩戴者地位的高低不同,冕的形制、冕前后的下垂串珠即“旒”的数量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地位最高的帝王是十二旒,诸侯九旒,上大夫七旒,下大夫五旒。

山东博物馆馆藏的九旒冕出土于现山东邹城市与曲阜市交界的九龙山南麓的鲁荒王陵,其主人是朱元璋之子鲁荒王朱檀。该陵墓还出土了“鲁王之宝”金印、戗金云龙纹朱漆木箱、唐代斫制的“天风海涛”琴等很多珍贵文物,其中最能代表皇家威仪的就是九旒冕。

鲁荒王朱檀是朱元璋第十子,但是一个“荒”字便将朱元璋对这个儿子的痛惜悲愤表露无遗。朱檀的生母郭宁妃摄六宫事,是宫中地位最尊贵的妃子,朱檀出生刚刚两个月就被封为王。他自幼聪慧过人,博学多识,琴棋书画无不精通,因而备受宠爱。15岁时朱檀就藩山东兖州,但此后他沉溺于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中,并一心追求长生不老,终日焚香诵经烧炼“仙丹”,终致“饵金石药,毒发伤目”,年仅19岁便死了。因朱元璋深深厌恶他的行为,朱檀得谥号“荒王”。

然而从鲁荒王陵的规模和出土文物来看,朱元璋对这个恨铁不成钢的儿子还是疼爱有加的。鲁荒王的陵区总面积约92万平方米,在明朝各代亲王中是规模最大的,而且鲁荒王陵地宫距地表26米,其他亲王陵仅距地表6米左右。也许是由于这个原因,鲁荒王陵一直未被盗掘。直到1969年,村民在九龙山挖防空洞时无意中发现了这座明代初期的王陵。在鲁荒王的安寝之所,人们从两个繁复华丽的箱子里发现了其冠冕服饰,其中最为庄重的便是这顶九旒冕。

古代冠冕实物

仅此一件九旒冕

明朝建立后,在周代六冕制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简化,只保留了祭祀天地、宗庙的衮冕。规定皇帝用冕前后各12道旒,每道旒上有12颗玉珠,太子用11旒、11珠,亲王用9旒、9珠。因此朱檀用的是九旒冕。鲁荒王朱檀的九旒冕是目前唯一一件存世的古代冕服实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与历史价值,是填补史阙、研究古代冕服制度的珍贵实物。

冕的使用制度在历朝历代基本结构相似,一般包括有冕版、旒、笄、武、充耳等。冕版是冕冠顶部覆盖的长形木板,又称为“綖”,一般会用细致布帛包裹,板形前圆后方、前低后高。象征天圆地方,象征天子是奉上天旨意治理天下之意;前低后高,则象征皇帝有谦恭美德,倾听民意,关怀百姓。冕冠前后下垂的旒除了表明佩戴者身份外,更重要的是遮挡住佩戴者的视线,使其不见不正之物,后世的“视而不见”即从此而来。另外,在两耳附近还各垂一段丝绳,下悬一颗玉石叫作“充耳”,目的是为了“止听”,提醒佩戴者切勿轻信谗言,这也是所谓“听而不闻”的由来。

九旒冕通高18cm、长49.4cm、宽30cm,为藤篾编制,表面敷罗绢黑漆,镶以金圈、金边;冠的两侧有梅花金穿,贯一金簪。冕顶部有綖板,前圆后方,上面涂着黑漆以示庄重。板前后各垂9道旒,每道旒上计有9颗5种颜色的玉珠,共用珠162颗。板下有玉衡,衡两端垂挂两根黑色丝绳,叫作“玄紞”。丝绳垂至耳处系着一块黄玉,好像塞住了耳朵,即所谓“充耳”。

九旒冕繁华富丽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有深刻的政治和哲学寓意,戴何种规制的冕,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才行。在冕冠的设计中,古人借助许多象征手法,通过造型、色彩、数字、材质等方面的运用,把自然规律和人事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将礼仪制度、君王思想、身份地位等精神意念外化,通过艺术化的设计将自然物质现象与思想政治文化理念相结合,并使之合理化、真实化、秩序化,以达到教化、统治人民的目的。

新闻推荐

抛起智慧绣球,飞扬青春梦想

本报记者万德龙摄影记者李娇昨日,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赛(北方赛区暨总决赛)在邹城市举行。来自北京航空航...

邹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邹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