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腕治污 守护蓝天 邹城市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纪实
本报记者宋仪凯
本报通讯员王磊时阳阳
“环境真是越来越好了,早晨出来锻炼锻炼,到树影婆娑、鸟语花香的唐王河公园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到山林中感受宁静和美好,城市景色越来越漂亮,市民生活也越来越幸福”。家住邹城市泉兴小区的刘先生高兴地说。
近年来,邹城市把大气污染治理作为事关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大事要事,作为讲政治惠民生的头号工程,聚焦影响大气质量的“四大主要成因”“两大突出问题”,加严标准措施,科学精准施策,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7年,邹城市空气综合指数为6.25,同比改善10.2%,位列济宁市第5名,全面完成济宁市考核下达的PM2.5控制在63微克/立方米的年度目标,“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270天,同比增加26天,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明显提高。
持续深化工业企业提标改造,加大资金投入和设备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大砖瓦企业整治力度,关停取缔不合格砖瓦企业10家,改造提升10家,完善了脱硫脱硝治污设施,安装在线监测及PM2.5设备,视频全部联网上传。持续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坚持“找问题、堵漏洞、补短板”的原则,组织开展了“百日集中攻坚”“利剑治污”“大快严”环保执法系列集中攻坚行动,对环境突出问题一律从严处理、顶格处罚。
持续开展道路清扫保洁行动。投入4390余万元,采购洗扫车、洒水车等保洁车辆104辆,城区内全面实行“路长制”,实施“湿式保洁”,加大保洁、洒水频次,主城区外环道路全部执行一级道路保洁标准,城郊结合部道路全部纳入清扫范围,实现路路有人管、保洁洒水全覆盖。城区每天18个小时不间断对城区主次干道进行洒水降尘,增加了重点路段夜间路面保洁岗位,并对洒水车无法进入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区域进行人工冲刷;各镇街对主干道路明确“道路长”,加大了镇驻地主次干道洒水、清扫频次。
持续抓好低空面源污染防控。按照济宁市行业技术《导则》,对86家储煤场、矸石山场实施规范化管理;整改提升建筑工地和商混企业100多家、企业内部堆场40家、非煤矿山18家。完成100余家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任务;邹城市797台出租车全部改为CNG双燃料汽车,购置新能源公交车630辆。完成80家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和汽柴油升级,1041家餐饮单位已全部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加强秸秆禁烧和烟花爆竹限放工作,有效降低了社会面源污染。
持续推进散煤污染综合治理。共排查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404台,对253台按照“断水断电、锅炉移位、烟囱倒地”标准进行了拆除,其余151台全部更换为清洁燃料或集中供热,加强动态监管和后督查,确保无漏管环节,彻底消除小锅炉“冒黑烟”现象。邹城市财政列支1.36亿元实施奖补,在9个镇集中连片实施了7035户气(电)代煤工程。对未能实行气(电)代煤、集中供热工程的区域,推广使用清洁煤炭,共推广9.16万吨。
持续推进网格化监管体系建设。累计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覆盖全邹城的智慧环保监管平台和监管责任体系,推动线上监控与线下网格化监管有机融合。在线上,通过邹城市级综合监管平台、6个行业监管平台和16个镇街平台,把全邹城市3341个污染点源、69家重点企业排污数据和147个监测站点纳入平台管理系统,实现了对环境质量和污染源排放的实时监测、动态分析、全天候监管。在线下,招聘了70名专职网格员,分布在各管区、村居不间断巡查,通过手机APP终端随时接收平台指令,实现了监管全覆盖、问题早发现、违法早处置。2017年以来,通过线上和线下巡查处理环境污染问题8000余件,解决了大批群众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有效发挥了“线上千里眼监控,线下网格员联动”的监管新优势。
记者感言: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邹城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出实招、求实效,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亚圣故里的山更靑、水更绿、天更蓝,人民的生活更美好。
新闻推荐
近年来,邹城市积极发挥知识产权对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保障作用,以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为突破,大力培育高价值核心专利,提高知识产权运用效益,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支撑新旧动能加速转换,2017年成功获批国家知识...
邹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邹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