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市田黄镇杨家峪村沃犁诗生态山庄 乡村旅游+电商,“吸粉”妥妥滴

大众日报 2018-03-28 05:53 大字

在沃犁诗庄园,参加乡村修学游的家长带着孩子挖地瓜。(资料片)□本报记者张誉耀

本报通讯员张长青

“沃犁桃花始盛开,二月春绪无人猜,草芽青青柳色黄,山坡白云如牧羊,沃粉田园追春风,雨打花落满地星。沃情春意逐日浓,柳梢桃红尽是情!”这是邹城市田黄镇杨家峪村党支部书记赵计红为村子写的小诗。“峪”,山中谷也。杨家峪是隐在深山老林、地地道道的峪。村里老人说:村不大片不小,喝着渗山水,听着戴胜(一种鸟)叫,两年不收饿不着;把东当成南,大山矮二山,河水往西流,晌午才吃早晨饭。

阳春三月的杨家峪是极美的,站在高处看,漫山的杏花、栗子花,层层的梯田上农民在育地瓜苗,留白处点缀着石头房子,道道山路曲折蜿蜒至远方,犹如一幅恬静的画。2012年邹城市“退耕还林还果”工程启动后,这处世外桃源,流转了千余亩土地,种起了适合当地褐土生长的核桃树,赵计红带领村民以“公司+农户”的形式,成立沃犁诗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进行农产品的统一收购和销售,为农民增收。随着农村“户户通”和邹城“旅游大道”的道路修建,交通等基础设施逐步便利,杨家峪村的乡村旅游开始火起来。

“从3月中旬天气转暖,我们沃犁诗的乡村修学游也按照预约排着来了,上周是济宁市观音阁小学,这周是小金牛幼教集团,月底是当地吉利车友会,下月初有济宁新华书店书友会,都是旅行社跟我们对接,只要不下雨,每周都有来的。”赵馥是沃犁诗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掌门人”,她原本在济宁市上班,2014年却选择回到村子打理沃犁诗,选择“在肥沃的土地上耕犁出诗歌一样的生活”。

沃犁诗的乡村修学游就在杨家峪村的沃犁诗生态山庄进行,内容特别丰富:亲子DIY面艺蒸馒头,拾柴火、烤地瓜,种植中草药(丹参)或者植树,采摘水果、花茶,穿汉服、拜孔子、木板刻画制作等传统文化体验,游览有着古井古庙古房子、卵鸡坊黄酱坊豆腐坊的民俗村景点。

“我们的乡村游,不仅注入了文化元素,建了书院,有国学老师边玩边讲,让孩子们寓教于乐,也会勾起家长们的童年记忆,亲自烤地瓜、缝沙包,画了风筝放起来。DIY的作品,让游客带走,亲手做的馒头和采摘的鲜花、水果可以送给亲戚朋友,拓片、木版画等等可以自己珍藏。”赵馥说,“大家来了有个美好的回忆,回去后是口碑宣传,她只要有空,还会参加。”

“大家来过之后,看到我们的自然环境这么好,农产品也是天然无公害的,加上山地光照好,昼夜温差大,食品的口感格外上乘,比如好多人吃了我们的核桃,就不想买别家的了。”赵馥说。绝大多数游客在参加修学游时加了赵馥的微信、关注了“沃犁诗乡村俱乐部”公众号后,就慢慢成为沃犁诗的“铁粉儿”,“我们好几个号都满了,而且粉丝粘度强,回头率也高。”

这样一来,村子里村民们生产的各种农产品,包括核桃、花生、地瓜、花椒、豆子等等,都通过微信、淘宝等电商途径卖出去了。“我们着重把关农产品的品质,让大伙儿统一高要求,收购的价格也比市场价高30%以上,这样他们不用出村儿就卖了产品,村民收益高,而且我们订单供不应求,也等于是他们不愁卖。”赵馥告诉记者,除了初级的生鲜农产品,他们还和当地有QS认证的加工企业合作,做花生酥、山楂条,泡脚花椒等,销量很好。

“张记者,你前年过来时(2016年10月18日,大众日报济宁新闻刊发《在土地上耕犁出诗歌一样的生活》),那是第一年收核桃,有7万多斤,去年,我们6月29号开始预售,到8月15号,出了26万多斤的订单呢。”赵馥高兴地说,这样季节性的生鲜产品,果子在树上时,订单就出完了,“有很多只能在微信上卖,因为淘宝下单更多,根本不够卖,而我们宁愿缺货不卖,也要坚持本地土生土长的农产品。像我们每年出的蜂蜜,只有10桶,卖完了只能等明年。”她还说,每逢收农产品的时候,跟打仗一样,一天可能几万单,为了保证新鲜,都是第一天确定和相应的村民户数预定好重量,第二天四五点钟采摘,下午三点之前发货。

“我们也慢慢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比如在包装上,扎孔通风啊,防震啊,还有和多家快递保持合作,以防产品滞留。”赵馥说,现在3-5月是春游,6-8月忙核桃预售销售,9-11月有采摘,冬天主要做农产品礼盒,一年四季都有产品,有收获。

新闻推荐

3300余名足球小将角逐“市长杯”

本报记者刘锐24日上午,济宁市第四届“市长杯”校园足球联赛初中男子组开赛,来自全市225支中小学队伍的3300余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比赛分高中男女组、初中男女组、小学男女组六个组别,每周六、周日...

邹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邹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