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极引领、五区示范、多点突破” “1+5+N”,济宁布局新旧动能转换
□记者吕光社张誉耀报道
本报济宁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济宁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既是重大机遇也是重大挑战。我们要走好创新发展、转型发展、持续发展之路,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以‘四新\’促‘四化\’,实现传统产业提质效、新兴产业提规模、跨界融合提潜能、品牌高端提价值,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3月23日召开的济宁市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上,济宁市委书记王艺华的讲话掷地有声,“根据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我们提出‘一极引领、五区示范、多点突破\’的‘1+5+N’的全市新旧动能转换总体布局。”
在这里,“1”是加快打造济宁高新区增长极,“5”是发挥任城运河新城、兖州工业集聚区、邹城(邹西)现代工业新城、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示范带动作用,“N”是集中突破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大企业专业园区)、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医养结合示范省先行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大运河文化带、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区等重点区域,不断拓展新旧动能转换新空间。
其实,去年以来,济宁市就把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作为统领全市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编制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总体方案》,制订实施规划和实施意见,明确新旧动能转换的设计图和施工图,确定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梳理出对上争取的重大政策事项66个,启动实施390个“四新四化”项目,推动涉及济宁的39项具体事项纳入全省《实施规划》盘子,总投资917亿元的57个项目被列入省里的重大项目库。
尽管转型发展已显成效,但长期形成的产业结构偏重、需求动力减弱、创新驱动不强、要素支撑不足的“四大短板”问题没有根本改变,煤炭“一业独大”的状况以及传统产业层次低效益低、新兴产业规模小支撑能力弱的问题也没有根本改变。因此,全市上下仍需全力以赴做好新旧动能转换这篇大文章。
“高质量的发展在于高质量的产业。”王艺华指出,明确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重点任务,首先在于发展现代优势产业集群,聚焦存量变革,以产业升级、技术改造为核心,让传统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实现济宁高端化工、纺织服装、现代高效农业、文化旅游、现代金融五大传统产业的“凤凰涅槃”,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济宁行动计划,全力推进“千亿技改工程”,对传统产业逐行业逐企业制订精细化、智能化改造方案;同时聚焦增量崛起,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医养健康等五大新兴产业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建链、补链、强链,完善产业链条,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扩容倍增、重点突破,培育形成新动能主体力量;聚焦跨界融合,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重点,在全省率先打造乡村振兴战略“济宁样板”“济宁实践”,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建设高质量的工业云服务和大数据平台,推动旅游业与文化、工业、农业等产业融合等。
向高质量发展进军,根本落脚点在项目。近年来,济宁把招商引资作为“天字号”工程,作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今后,将充分发挥十大产业招商办公室的作用,聚焦精准招商、专业化招商,突出引进“高、新、大”项目,培植形成新的增长点。与此同时,集中精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坚持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为项目建设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园区则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先行区、主战场、主阵地,今年将继续加大园区改革创新力度,引导各类资源、政策、要素向园区集聚,推进各开发区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竞相发展。
新旧动能转换中,良好的发展环境是一个地方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区域竞争的关键性因素。济宁将紧紧抓住“放管服”改革这个重点,在去年流程再造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优化审批程序,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4月底前90%以上的事项要实现“最多跑一次”,“十大产业”涉及的投资项目实现“一次办好”,政府投资类项目、企业投资类项目审批时限不得超过45个工作日、28个工作日,不断创优发展环境。
新闻推荐
春分诗会现场,4位爱好者朗诵诗歌。本报记者李岩松摄本报济宁3月21日讯(记者马辉汪泷视频记者黄健恒见习记者张清直)春分时节,昼夜等分,春光明媚。21日晚7点,在24小时哈佛摇篮...
邹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邹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