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三千余载悠久历史 各种书体竞放异彩 篆隶相接 汉字完成古今文字体系转变

济宁晚报 2018-03-16 10:49 大字

2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兴起。最初各诸侯国的文字都沿袭西周的书风,从春秋早期的秦公钟到战国时期的石鼓文等,其文字在书法上都继承了西周正统金文。不过,从春秋中后期开始,一些诸侯国的文字开始往不同的方向发展,出现了多种面貌。

在战国末期,隶书的萌芽就开始出现,不过,率先开始流行的文字却是小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其中之一便是“书同文”,六国文字被废除,在秦国文字基础上加以规范而成的小篆,最终成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文字。

从字形上看,小篆字形修长,结构上紧下松、对称平衡,笔画粗细一致、婉转流畅,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观赏性。位于邹城的峄山刻石是小篆的代表作品之一,其文字笔画略细而匀整,且多用圆笔,字体呈方形,给人以圆润流畅、精细圆整的感觉。除此之外,秦代小篆还呈现有其他面貌。如秦代虎符上的小篆,笔画方折;诏版、权量上面的小篆,字形变化丰富,欹正相间,质朴自然。

如果说小篆是古文字体系的终结,隶书就是今文字的开端。经过了西汉时期的成长,隶书到东汉成为了成熟的新字体,也使得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点等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更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更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在其成熟期的汉代,出现了大量的、风格各异的经典之作,其中以石刻隶书最为出名。济宁作为汉碑之乡,素有“天下汉碑半济宁”之说。著名的孔庙三碑——《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就在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

赏汉字之美 探书体源流

本报记者 张昭晖 通讯员 李富荣 孙灿

书法是以汉字书写为基础的独特艺术门类,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中华文明能绵延五千年不断绝,汉字有着不可磨灭之功,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又以其音美、意美、形美而独立于世界文字之林。3月10日,主讲人谢长伟带来讲座《汉字书体源流》,和市民一起,赏汉字之美、探书体源流,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

应用千年 于平实中反映社会生活风貌

文字的产生和使用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工具。据考古发现,汉字萌芽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刻画符号,距今已有六千多年历史,从最初的刻画符号到成熟的文字,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岁月。

我们现今所能看到最早的系统成熟文字是甲骨文,又称卜辞,是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用于记录占卜内容的文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1899年(清光绪25年),王懿荣在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重新发现这一古老的文字。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看,甲骨文已经算是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并已具备“象形、形声、指事、会意、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高度智慧和独特魅力。同时,甲骨文还备书法的三个要素——用笔、结字、章法,可见早在殷商时期,书法艺术就已经伴随着甲骨文的出现而起步。

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生活工具在不断更新,文化传播、文明交流方式也在不断进步,人们将开始在青铜器上刻字,因为周朝把铜叫做金,那些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便被称为金文。又因为钟、鼎是青铜器的代表,金文又被叫作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西周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800多年,其可识别的字则有两千余个,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金文的产生发展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商代的《司母戊鼎》的铭文只有三个字,到了西周,一件青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可以达数百字,工艺也愈发精美。从书法上看,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变化更趋多样,内涵也变得更加丰富。在大盂鼎上的铭文为例,其书法体势严谨,结字、章法质朴平实,并达到了十分精美的程度。

3

由汉到唐 中国书法书体发展就此成形

不同于那些碑文,汉字在其日常使用、书写过程中,由于书写者习惯等原因,也产生了一些变化,由此衍生出新的字体,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由隶书草写演变而成的草书。

章草是草书的早期形态,是依照一定的原则和法度,由隶书草化快写成的一种书体。章草萌芽于西汉前期,成熟于东汉中期。在汉代竹简上,有很多无名书法家留下章草字迹,尽管这些竹简不是正式的书法作品,只是一些信件或文书,却具备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且显得更加质朴自然。

到了魏晋时期,草书由章草的初期形态发展成为今草,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对推动草书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唐代,张旭和怀素简省草书字形,解散草书法度并大量使用连笔,创立了狂草,这让草书的魅力得到进一步升华。

与草书相似,汉字里另一种重要的书法——楷书,也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因其“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所以得名。按照时期划分,楷书可分为魏碑和唐楷。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大解放、文学艺术大繁荣的时代,这段时期内的楷书书法被称为魏碑,它楷书性质还不成熟,作品也多以石刻作品诸位,鲜有墨迹。从唐代开始,楷书书法逐渐成熟,先后涌现出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名家,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另一重要的书法——行书同样发端于汉代末年。行书特点介于楷书、草书之间,近楷者称为行楷,近草者称为行草。在魏晋时期,行书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出现了“书圣”王羲之和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等名家名作。到了唐代,楷书字形最终定形并达到鼎盛,而唐代也被称作书法史上的全盛时期,各类书体到此发展完备,以后的书法只在书体风格上变化创新,中国书法的书体源流就此成形。

新闻推荐

工行邹城支行 加强企业手机银行应用服务

今年以来,工行邹城支行以企业手机银行推广应用为抓手,不断优化企业服务,提高支持实体经济能力。截至2月末,该行企业手机银行活跃客户计划完成率260%,居市系统内第一位。加强宣传,提高认知度。该行一方...

邹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邹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