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生态古城入画来 邹城城前镇全面建设生态宜居中心城市纪实

济宁日报 2018-02-03 12:30 大字

本报通讯员孙宜民周开芳韩乃彬

近年来,邹城城前镇紧紧围绕 “建设中心城市,构筑区域高地”的战略目标,坚持“镇村一体、城市带动、产城融合、三化同步”原则,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配套功能不断提升,人口和产业不断集聚,实现了生态镇新型城镇化新跨越。

筑基垒台完善配套功能

该镇先后建成了刘庄和孙厂等8处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城前小区和蓝陵锦绣家园等11处市场化小区。在提升城镇内涵的同时,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承载功能持续提升,实现了路网、水网、电网、气网、卫生环网“五网”合一。建设了大唐路和凤凰山路等17条道路,配套生物技术污水处理设施16处和垃圾回收环线3条。投资3000万建设了联合供水项目,保障了111个村的饮水安全。借助建设“气代煤”工程机遇,2000多户居民彻底告别了柴、煤时代,全部用上了清洁环保的天然气。文化展览中心、市民服务中心和交通服务中心落地使用,邹城第三中学和第三实验小学等学校完成改扩建工程,养老服务中心、互助敬老院和邹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城市服务。

突出特色打造生态小镇

该镇立足蓝陵古城文化,构建“游古城、品古韵”的骑行走廊。充分挖掘蓝陵城历史文化,高标准规划了蓝陵城遗址公园,设立了蓝陵城遗址保护红线,划定了蓝陵古城界限,安装界碑66座,注册了“蓝陵古城、蓝陵记忆、蓝陵人家”等商标,面向全国开展“蓝陵古城”楹联征集活动,提升了“蓝陵古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聘请高资质规划团队设计城市环城慢行系统,打造了总长31.8公里的慢行系统区,将城市科学划分了戈河湿地步行区、蓝陵古城轻骑区、康王流域观光区和尼山抗日文教区。并精心设计了蓝陵古城路线和新城市现代路线,全方位提升了市民和游客的生活及游玩质量。突出生态水系特点,打造“三河相连、一水环城”的水系景观。依托刘庄河、戈河和柳峪河三面环河的优势,按照“河相连、水环城”的理念,仿生态建设亲水平台和观水亭等旅游小品6处,铺设跨河涵桥8座,布置虎头石889块、路灯9808盏和旅游导览图26个,栽植各种色彩灌木130万余株,打造了蓝陵湿地和水泊绿地等3处湿地,海绵城市雏形已经显现。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培育“城在绿中,家在丛中”的园林城镇。按照园林化和生态化城建思路,着力实施“空地建绿,缝隙插绿,四旁补绿,院中覆绿”四大绿化工程,栽植各类苗木100万余株,完成了蓝陵公园和迎宾公园等6处公园绿地建设,人均公园绿化面积24.6平方米,展现了一水穿城、绿树成荫和湿地环抱古城新生态。

统筹推进提升城市内涵

该镇积极开展“市容市貌辅助管理服务外包”试点工作,将市容市貌和城市秩序的协助管理外包给有资质的物业公司,同时对事关群众利益的供水和公园等公共服务项目由政府进行直接管护,对垃圾分类管理难点工作,组织相关人员赴浙江和上海等地学习考察,积极探索出适合本镇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新思路,高标准建设了孙厂和刘庄等4处垃圾分类试点,城城市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大力实施古城区综合改造工程,提升城市品位。依照历史记载的蓝陵古城原貌,对沿街商铺进行仿古装修,对老街旧巷无名道进行统一命名。对人行道进行铺设加宽,对城内线杆进行道旗悬挂。新建绿地广场4处和休闲驿站3处,安装仿古路灯892盏和旅游导览图12幅,铺植绿化草坪6万平方米,栽植各类观赏性苗木165万株,古城美貌焕然一新。

新闻推荐

济宁市三名中学生 获全国“最美中学生”

本报记者刘伟栋近日,由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秘书处、中国青年报社共同举办的2017年度全国“最美中学生”、“最美中职生”寻访活动结果正式揭晓。其中,济宁市第一中学李欣格、王祥启、邹城一中岳...

邹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邹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