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教学科研两不误 尽职尽责展风采 记济宁医学院教授谭文彬

济宁日报 2018-01-15 09:27 大字

本报记者纪闻路本报通讯员郭克鹏

“和蔼、容易亲近,在和我们相处过程中,根本感觉不到有代沟,但在治学上严谨、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是学生们对谭文彬的一致评价。“实验可以失败,但是决不允许半点掺假。”是谭文彬最常说的一句话。

谭文彬,男,1975年3月生,博士,副教授,济南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济宁医学院科研处成果科科长。中国昆虫学会会员,山东昆虫学会医学昆虫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济宁市医学会实验室生物安全分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北京市及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国热带医学杂志特约编委,中华医学研究杂志常务编委,济宁市医学会实验室生物安全分会委员,第二届济宁市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济宁医学院优秀教师。

随着杀虫剂的普遍使用,越来越多的昆虫对杀虫剂产生了抗性,昆虫抗药性的产生严重影响其可持续控制,而谭文彬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对昆虫抗药性的产生、发展、机理及治理进行一个系统的研究。谭文彬告诉记者,他目前主要从事昆虫抗药性的防治以及抗性的机制研究,我国的蚊子种类主要有按蚊属、库蚊属和伊蚊属,比如白天咬人的大多是白蚊伊蚊,蚊子腿上有黑白圈,咬人很疼,傍晚到半夜在房间里咬人的大多是淡色库蚊。有了蚊子,老百姓首先想到的就是挂蚊帐或者用蚊香,当我们用点燃的蚊香、电蚊香以及喷雾剂对蚊子进行灭杀的时候,大部分蚊子都会被杀死,但少部分身体强壮的蚊子活了下来,它们在繁殖后代的时候就会把这些优良的基因传给后代,造成一个后果,就是蚊子的抗药性越来越高,杀虫剂越来越不管用了。谭文彬所做的就是想办法降低蚊子对杀虫剂的抗药性,具体来说,就是从基因层面,确定蚊子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的机制,到底是存在基因变异,还是某些基因表达增高或者降低,为此,谭文彬主持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门对蚊子的耐药性进行深入研究,用各种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进行基因表达的干预,把高表达的基因降下来,把低表达的基因升上去,最终观察怎样才能降低蚊子的抗药性水平,这样的实验结果对于指导杀虫剂的使用以及有效控制蚊子种群的数量,包括降低蚊子传播的疾病,都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科研工作枯燥乏味,需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而研究蚊子就更不是什么好活了。谭文彬的学生说,谭老师经常带他们去太白湖、邹城、长清等一些地方去逮蚊子,走到蚊虫滋生地,谭文彬就自己坐到蚊帐里,吸引蚊子,让学生们在外面用电子捕蚊器去捕捉蚊子,逮蚊子的过程非常辛苦,需要在外面呆一整个晚上。再比如说在做一些蛋白质组学流程实验的时候,整个实验流程下来,可能需要十几个小时,吃饭和睡觉全都顾不上,生活节奏全部打乱,必须要跟着实验安排走。

除了科学研究,谭文彬还利用自身优势承担了一部分行政管理工作,目前他的其中一个职务就是济宁医学院科研处成果科科长,主要负责国家级、省市级科研奖励的申报工作,还有国家基金的日常管理工作,学校科研工作量的年终审核工作,科研制度的修订工作等。2017年上半年,济宁市开展了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评选活动,对济宁市在职、在岗从事自然科学专业技术工作、业绩突出、品德优良的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进行了表彰,而谭文彬由于科研成绩突出,成功入选了第二届济宁市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教学方面,从事本、专科的病原生物学理论及实验教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方法》、《医学科研与论文写作》、《基因工程》等课程的理论教学,指导统招及在职硕士研究生2人,济宁医学院圣地卓越医师班学生5人;科研方面,致力于研究昆虫抗药性、肿瘤耐药性相关基因和蛋白的作用关系和表达差异,首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发展计划2项,济宁市优秀中青年科研创新资金计划项目1项,济宁市科技发展计划2 项,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2等奖1项,济宁市科技进步奖2等奖2项。首位及通讯作者发表SCI 期刊及国内核心期刊收录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部,拥有专利2项。

新闻推荐

孙凤龙:我以我生做“大医”

□本报记者李玉亮大医精诚、止于至善。作为一名习医之人,我一直以解救患者疾苦为大,秉承“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为医之道,“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于高尚的品德,用自己的一生践行救死扶伤的承诺。▲...

邹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邹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