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古时遗址布局,搭建陶艺坊—— 陶艺:美了乡村乐了村民
□记者张誉耀报道12月5日,邹城市幼儿园组织小朋友来陶艺坊体验。□本报记者张誉耀姜国乐
本报通讯员盛超
鸿山脚下、沙河畔的灰城子村,青瓦白墙的偏徽派建筑风格,家家户户门口挂着两串红灯笼,沿街墙壁上镶嵌着陶制的瓶儿、罐儿、拼接片儿,颇具特色。灰城子村子有220户730人,但格局舒朗开阔,道路宽阔整洁,冬日的太阳下,老人们聚在一起晒暖,也有年轻妈妈带着孩子出来玩耍,使整个村子祥和且宁静。
“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提出的‘乡风文明\’,是对乡村回归传统文化、将之与现代文明无缝对接的期盼和要求。灰城子村从商周时期就开始制陶,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咱们就结合了这一历史文化特色来建设美丽乡村。”邹城市宣传部文产科科长、灰城子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坦告诉记者。
王坦带记者来到村东的灰王城遗址,是一块高出农田的台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史料记载,商周时期东夷部族虺王,在此建立城池,俗称为虺王城。经考古发现,该遗址曾出土烧制的陶器,并有制陶作坊遗迹。在遗址断崖上暴露有灰层、夯土,商周时期古代陶片及汉代砖瓦,其文化内涵丰富,延续时间约1500余年。
“为了保护遗址,我们修筑了文化墙,用以防治遗址台地的坍塌与水土流失,在文化墙上设置经典陶器器形、古窑模型,从制作陶器所需的70余道工序中提炼出重要的八道工序绘制成壁画,力图使曾经断层的传统文化能够回归到灰城村中,并在遗址旁建了乐陶广场,现在是全村人休闲散步的好去处。”王坦说,他们将灰城子村遗存的陶文化加以抽象和符号化,绘制简易墙绘,在墙上嵌入优美的陶器形,深度挖掘、普及历史古城面临遗失的陶文化,坚持使用贴近自然原生态的铺装手法,试图展现灰城子村的原始自然之美,尽可能保持灰城子的原始风貌。
王坦和村两委一起,不仅挖掘整理了灰城子村史、陶史,还以陶为由,与唐潮陶艺合作,在乐陶广场旁,搭建了解陶艺、欣赏陶品、体验制陶的陶艺坊。“唐潮是邹城市最大的陶艺制作工坊,他们在城区的生意很好,当时请他们进驻,他们因为怕村子客源不够充足,一直犹豫,但经过多次邀请,并列举离城区较近、交通便利等优势,以及‘古制陶原址\’的名头,他们终于‘拎包入住\’。”王坦笑言。
陶艺坊内,游客可以在陶艺师的指导下体验陶器拉坯、造型、上釉的过程,制陶室里,有现代的新型环保电窑,可以对造型好的陶器进行简单烧制,展览架上则是陶艺师和来此体验的游客作品。10月份以来,陶艺坊已举办多次亲子体验节、儿童培训班等主题活动,吸引城里和周边有条件的家庭来灰城游玩、体验制作陶器。
“下一步,我们将扩大体验区,增加体验项目,让更多村民参与到制陶中来,发展乡村文旅。”村党支部书记张庆喜说。建设美丽乡村以来,驻村队伍带着全村一起新建改建道路,铺设下水管道,开展了弱电下地、村街绿化美化工程,还挖掘和传承了陶艺文化,为村集体和村民增收打下基础,村民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指数“噌噌”往上窜。
新闻推荐
小路变成整洁大道、农舍变身特色小院,村里吹来阵阵新风 瞧,这三个村的第一书记都挺忙
本报讯原来坑洼不平的小路变成了整洁的乡村大道,原本脏乱差的农舍如今成了独具特色的农家小院……过去几年间,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是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更是人心向善的正气又回来了。这些变...
邹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邹城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