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登峄山小记湖南长沙 于执立

济宁日报 2017-09-22 13:18 大字

峄山北连泰山之雄奇,南枕淮海之烟波,东瞰微山之湖,西引凤凰诸峰,是山东乃至全国久负盛名的“大山”。说其大,却单指名气之大,因为整座峄山高不过六百米,逶迤不过数公里而已。前人有言其“集泰山之雄,黄山之秀,华山之险”于一身,神往久已,且暂往观之。

整座峄山,完全是由众多的石头交错叠加,络绎相连而成,因此称其为“绎”山。后人将“丝”旁改为“山”旁,遂为“峄山”。又因其在邹城东南,遂又名之为“东山”。

相传,女娲从蓬莱仙境采来五色石补天,把剩下的石头交叠堆放于峄山,于是乎,就形成了如此奇特的一座石头博物馆。

峄山石头繁多,又以奇险名扬天下。称其有泰山之雄,未免有夸饰之意,如果单纯从石之雄奇来看,五岳无有出其右者,这却是实话。峄山之石,大多是垛形的,交相叠加。有的如积木平稳上堆,有的却是在两块长而宽的石头中间夹一块圆石,成三角形,往往堆放在高台上,人从下面仰看,好像那块石头即将下坠,其险如此。虽然堆叠的形式单一,但由于堆叠的石头上下形状不同,石形山势也就形成了光怪陆离。挨近半山亭的过道边,有一小圆石立于大圆石之上,远远望去,像一个侧身而坐的将军;半山亭的东边有一块石头,高两米许,微圆,上面立一怪石,从不同的角度看,呈现出五种不同动物的形象。从东边看,怪石像一只浓睡的玉兔;从西边看,则像行走于沙漠的双峰驼。半山亭上走一里许,有一石,由五块半径一米的圆形薄石片叠加而成,像极了农家用来碾麦子的碾盘,称其为碾磐石,真的很贴切。

从南天门往五华峰,大概只有一百多米的样子,可是要想登上主峰,要穿越三个仅能容一人屈膝爬过的关隘。最后一个简直就是隧道了,关口又险又窄,且有着四十五度的斜坡,人屈膝踞足而过,往往又滑下来。如果登山的人多,交通定会堵塞,上面的人下不来,下面的人又上不去。在一条险隘的石罅形成的小道上,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人,那些勉强挤下来的人就会奉劝志在登顶的游客,说道:“不要去了,去了也下不来,太危险了!”没有上去的人,总是引为遗憾,但是看看前面挤满了密密麻麻的人,也着实望而生畏,竟然有一半的人就掉头回去了。“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峄山不光是因为它的石头名扬天下,更是由于孔子的登临而成为一座人文精神的磁场。这次登临峄山,主要还是去寻访昔日孔子的登临处——小鲁台。小鲁台在峄山主峰西侧三公里处,走过了大型的“鳌”字刻石,就是昔日的孔子登临处了。那里有一方平整的石台,长十米宽八米许,可能是由于今昔有别,站在今天的小鲁台一眼望去,竟然被层层的树木遮蔽了视线。如果再往小鲁台上面攀岩而上,倒是可以穷尽邹鲁景象的。走过小鲁台,我不由地想,昔日夫子肯定是没有登上主峰的,因为以当时的技术,肯定没有凿通那狭窄的“隧道”。这样想着,也算为自己找到了一个中途而退的借口了。

秦始皇东巡,大祭名山,于山上刻石铭功。峄山就是他东巡的第一座山,上面有李斯用小篆刻写的碑文,可惜六朝时毁于兵燹,现在的秦碑是前些年仿制的了。■本版摄影粤梅

新闻推荐

凫山街道党建引领共享新发展

本报邹城讯(通讯员刘涛秦超陆雯)近年来,凫山街道坚持大融入、大服务和大提升的原则,充分利用辖区各类资源优势,大力构筑以块为主,以条为辅,条块结合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以区域化的大视野引领经...

邹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邹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