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小鼓不再流行,老艺人牵绊仍在

济宁晚报 2017-08-15 03:52 大字

本报记者武旭
一张小鼓、一副木板、一张小桌,小桌上是用手工整抄写的唱本,这套“家伙什”便是石门小鼓的全部工具。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这种民间说唱的艺术形式曾风靡济宁各县市区。每逢集市,人们都能看到小鼓说书艺人们的表演。如今,人们不再需要小鼓说唱来满足精神需求,但在老一辈艺人心里,这门艺术却是他们一生无法放下的情结。

生活所迫走上艺术之路“我接触小鼓是在1962年,当时老师来村里说书,我听了觉得很不错,就萌发了拜师学艺的念头。”在邹城市北宿镇兴隆村77岁的谢法和老人家中,他向记者娓娓道出当年从艺的经历。

据老人介绍,“石门小鼓”源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创始人石元朗,字洪祥,家住邹县城南,系一位落第秀才,多次参加科举未中。因不满清朝腐朽的官场统治,编写了许多褒忠贬奸、惩恶扬善的故事,用独创的小鼓四处传唱,借以发泄心中的义愤,终成为小鼓的一代宗师,被后人奉为石门始祖。石门小鼓影响到山东、江苏及东北三省部分区域,济宁、枣庄等地尤为盛行。

1962年的中国刚刚结束“三年自然灾害”,经济处于缓慢的恢复期。当年的农民除了种地并没有别的营生,生活较为艰苦。“说白了,就是学门手艺,能指望着它安身立命,贴补家用。”谢法和老人说,1962年冬天农闲时节,十一二岁的他头顶拜师帖,在家中摆好了丰盛的宴席,跪在了小鼓艺人王传林的膝前,正式走上了拜师学艺的道路。

那时的拜师学习,是讲究“师访徒三年,徒访师三年”,是指师傅和徒弟相互考察。对徒弟来说,师傅必须是德高望重,对师傅来说,徒弟也必须是可造之才,这样才能保证艺术传承的品质。在经过一年多的学艺后,谢法和取得了老师的认可,算是正式“出师”了。

上千万字唱本全靠手抄石门小鼓说唱的曲调非常简单,原始的基本敲打方式是采用五鼓三板的形式,即每一节奏里面,鼓点响五次、木板响三次,说唱时,十字为一韵,称为“十字韵”。在熟练掌握了小鼓的敲击技巧后,艺人们也可以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只要能把节奏掌握好即可,但“十字韵”的规矩是不能变的。

小鼓艺人们说唱的剧本有数百种之多,其中以人物传记、历史故事为主,内容多为褒忠贬奸、惩恶扬善。每部说唱剧本约三四万字,多为十回、八回、七回章目。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小鼓艺人们的说唱剧本多为口口相传,并且全部都是手抄本,而一位小鼓艺人需要掌握的唱本多以百部为计,其中的工作量可想而知。在谢法和老人家中,记者就见到了手抄的小鼓说唱剧本,字体工整、装订精细,虽然历经风雨,但字迹依然清晰可辨。

记者注意到,在抄写工整的手抄本上,不时出现大量的三角和圆圈符号,让人看了模不着头脑,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些都是省略符号,内容已经了然于胸,就不必再抄写了,这也是减少抄写工作量的方式。”谢法和老人告诉记者,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看似让人迷惑的各种省略符号,在同行小鼓艺人眼里却是一目了然。说话间,谢法和转身进了里屋,搬出一个大木箱子。“这箱子里就是我保存的手抄本,大概还有一百多本。”谢法和老人打开箱子,满满一箱摆放整齐的手抄本顿时出现在记者眼前。谢法和说,这些手抄本已经保存了近60年,当年自己共抄写近百部唱本、数百册之多,但很多都已经丢失。

时常到村里广场免费表演摆在记者面前的是一面精巧的小鼓,鼓是蒙着羊皮的,呈扁平状,直径约30公分,厚度约10公分,两面上下端的周围用银白色的、如黄豆般大小的球状凸起装饰。鼓槌是用比筷子略长、如筷子般粗细的柘木条做成,前端略粗,前头约二寸处用文火烤弯,整个鼓槌质感细腻,手感颇为沉重。记者注意到,鼓锤中间位置用白色胶布缠了几圈,谢法和老人告诉记者,那是自己在常年累月的敲击中折断的,后来再难以找到趁手的鼓锤,所以用胶布粘起来继续使用。

鼓架子是精心制作的,六根长短粗细一样的竹竿,每根两端分别与另外两根的一端用细尼龙绳巧妙地捆扎在一起,互为支撑,三个支撑点接触地面,尼龙绳的交接处分别用了玉环做扣。小鼓上放置一木板,共有三块,大小略有差异,都是中上部略窄,从略窄处向两端渐宽,下端比上端略宽些,手板是用杏木(也有的是柳木)做的,手感非常舒服,击打起来灵便自如。听老人讲,他和师兄弟们一直没有放弃鲁南小鼓艺术,农闲时间坐在街头,为本村父老演出,附近的落陵古会也曾邀请过他们去唱上几段。他们根据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自编自演了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节目,如《种地不纳粮》等唱本,可以说是与时俱进。说起当年赶集卖艺的故事,谢法和老人依然记得很清楚:“一开始不敢在人多的地方说,免费给村里的乡亲表演了几段,练了练胆才敢上集说。”第一次赶集,谢法和就近去了小点的集市,和师弟两人说了一上午,挣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1.3元,这让谢法和很有成就感。经过几次“练胆”后,谢法和就开始去大集市上演出了。由于小鼓的内容以惩恶扬善、鞭挞小人为主,符合儒家的价值观,所以当年的小鼓艺人到了曲阜境内,更是深受欢迎,孔家的后人都会盛情款待,提前给他准备好桌凳茶水。“现在大家生活好了,小鼓也不再流行。可在我们心里,这门手艺是一辈子的牵绊。”谢法和老人告诉记者,直到现在,他还时不时的来到村里的广场,免费给大家说上一段。

谢法和为村民表演小鼓满满一箱手抄唱本

新闻推荐

2017年二季度全市各涉农乡镇(街道)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乡镇(街道)名称党政主要负责人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党(工)委书记乡镇(街道)长(主任)地方财政收入(万元)位次增幅%位次其中:国地税数额(万元)位次增幅%位次投资额(万元)位次增幅%位次乡镇(街道)名...

邹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邹城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