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同心共筑教育梦
■本报通讯员
房祥伟徐峰王昌军石宜明
初秋时节,孟子故里,群芳吐蕊,果实盈枝。2017年,邹城教育又一个丰收之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13人,8人进入全省理科前100名,本科录取3420人……一组组“亮眼”的数字继续刷新着邹城高考的“新峰值”,邹城教育再次吸引着来自社会各界关注的目光。
优先战略夯实区域发展“第一基础”
近年来,邹城市把教育发展作为最大民生工程和最坚实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大力实施教育优先战略,全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经费投入是推进教育发展的最强力保障。多年来,邹城市严格落实“以县为主”的办学体制,不断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按照法定“三个增长”原则,2016年列支16.3亿元用于教育发展。2017年,集中实施66处教育工程建设,涵盖解决大班额、全面改薄、学前教育三类工程项目,总投资8.6亿元、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新增学位3万多个,是建国以来该市学校建设最集中、投入力度最大、项目最多的一年。
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邹城市深入实施教育惠民政策,先后推出教育免费政策、中小学营养补助、健康饮水、作业本免费、特殊教育“一康双学”、学生资助救助、教育精准扶贫等一系列惠民利民工程,实现了12年免费教育,构建了从学前教育到大学完整的资助“链条”。2016年,累计发放各学段助学金1929.6万元,惠及学生43599人,实现了资助救助的“无缝隙”、“全覆盖”,教育成为全市城乡群众得到实惠最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最充分的领域。社会慈善企业、爱心人士更是倾心倾力支持教育发展,先后开展了爱心直通车、金秋助学、爱心结对等活动,彰显着社会各界重教崇文的心声。
重才强师教师发展成为“第一潜力”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多年来,邹城市深入实施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向机构编制、经费保障、教育培训等各方面倾斜,健全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绿色通道”,使教师成为邹城教育发展的活力点、潜力处和增长极。制定实施《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五年规划》、《教育系统实用型人才自主引进实施办法》等“指令性”文件,2011年以来,考选补充1579名新教师,仅2017年,新考选教师440名。每年选派200多名城区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选派100名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跟岗学习,全市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科类别、学历层次不断优化,城乡教师资源配置愈加科学合理。
严格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将城乡教师工资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实行工资待遇市级统筹、全额预算、统一发放,严格落实住房补贴、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津贴补贴等待遇。每年用于教师各项待遇的财政支出11.26亿元,全市教师人均月发工资6128元,多年来在济宁市各县市区中保持前列位次。2014年5月起,对4488名乡村教师增发津贴补贴。
坚持党建统揽全局,全面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夯实学校党组织主体责任,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撸起袖子加油干”为主题,2017年,在教育系统深入开展思想作风整顿和“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市1万余名教职员工经受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把党建工作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持续深化“党员示范岗”建设,对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深入挖掘,设立“教师风采”、“一线教师访谈”等宣传平台,大张旗鼓地宣传,积极弘扬清风正气。建立党组织班子成员和党员联系服务师生员工制度,组织党员教师、教学骨干与年轻教师结对子,开展经常性的谈心谈话,主动关心服务广大师生,各学校形成了见贤思齐、努力工作、奉献教育的良好氛围。
大力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完善网络研修、高级研修、校本研修、专家研修“四位一体”的培训体系,为名师辈出、名家成长竖梯子、搭台子,进一步扩大专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群体,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各学校认真落实教代会制度,健全完善学校管理制度,积极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关注教师身心健康,提升教师“幸福指数”。严格实行师德年度考核“一票否决”,全面推行教师绩效管理,工资分配向教学一线、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倾斜,形成了按劳分配、优绩优酬的激励机制,充分激活了教育发展动力源。目前,全市拥有济宁市级以上特级教师、教学能手、优质课执教者1500余人,“名师”、“名校长”、“十佳校长”、“十佳教师”100余人,名优教师群体不断壮大,人才带动优势凸显,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川流不息的“源头活水”。
管理为要拭亮民生事业“第一品牌”
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是党的十八大寄予的殷切期望。邹城市坚持“德育为先、质量为本、特色创新、全面发展”办学思路,对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均衡发展,端正办学思想,创新教育理念,健全完善各学段质量监测评估、分析体系,强化教研支撑,狠抓教育督查,打造精品高效课堂,完善教学评价,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努力提升各学段教育质量,形成了“高中看高考、初中看中考、小学看监测”的“全链条”发展目标体系。把教育教学质量与学校目标考核、评先树优、干部使用挂钩,形成了用竞争机制带动人、用奖励机制鼓舞人的良好格局。每年召开教学工作会议、经验交流会、座谈会、学校管理现场会,分析形势,研究问题,完善措施。基础的夯实、制度的创新、管理的规范、精神的执着,为全市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以基础教育的终端建设为重点,统筹优化高中学校布局,充分发挥高中教育“领头羊”作用,树立“大高中”发展理念。在每年的招生中,纳入一个“盘子”,按照分数优先、尊重志愿、统筹调控的原则,严格执行报名、考试、阅卷、录取“四统一”,合理分配生源,搭建公平竞争、资源共享的平台。目前,5所高中学校全部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形成了以一中为龙头、5所高中齐头并进、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高中教育进入规模扩张和内涵发展双赢的新阶段。
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围绕“绿色的质量、全面的质量、长远的质量”这一主题,各学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优化学科课程,开足开全开好课程,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校园足球、机器人教学等校本课程,组建艺术类、体育类、科技探究类、人文类和综合实践类等学生社团“超市”,大力培植3D创新设计、机器人竞赛、创客制作、法德教育等教育品牌。近年来,先后承办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山东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现场会、山东省中小学机器人竞赛、济宁市“市长杯”足球联赛等各类活动,在各级中小学机器人、电脑作品制作、新概念作文等大赛中,荣获国家级、省级荣誉450多项。一项项出色的成绩单,印证了邹城教育高质量“底色”,铸就了享誉山东省、济宁市的教育品牌……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张长青盛超郑莹莹盛夏时节,激情燃烧。邹城市迎来了济宁市上半年科学发展现场观摩的集中检阅。大家边听边看、边议边评,对邹城市观摩项目中体现出的新旧动能转换印象深刻,对邹...
邹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邹城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