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创新 梁公砚再生
本报记者万德龙通讯员徐琳琳顾伟
梁公砚是古代澄泥砚的一种,原产地在鱼台县谷亭镇,清代时已失传。近年来,在县政协、谷亭街道及街道文化站站长于德华的共同努力下,失传300年的梁公砚重现,让传统技艺在传承中得到创新。
据清康熙三十年《鱼台县志》记载,昔有梁姓者云,就故秦尚书宅址取泥为陶砚,文理莹腻,色碧绿,谓之梁公砚。梁公砚是澄泥砚的一种,始于宋,兴于明,失传于清代,存世量稀少。2014年,谷亭街道银都小区施工时出土了10多方款识为梁公砚的残砚,引起了于德华的关注。经过长时间的挖掘、考察,他立志让这项古老工艺焕发新颜。
现存的梁公砚质地坚细,色泽温润,色彩丰富。经考证,这与谷亭一带特殊的土质有关。经过多次实验与总结,他选用了东鱼河最优质的胶泥来制砚。一块砚台的成型,需要经过22道精细工序,找泥、晾晒、沉浮,浸泡、沉降、雕刻、打磨、烧制、水磨、包装等,每一步都至关重要,稍有不慎就前功尽弃。从一块胶泥到精美的梁公砚,至少需要一年。
去年5月,于德华成功烧制了8块梁公砚,这让他信心倍增。“鳝鱼黄是在砚的颜色中的上品,可遇不可求。砚台不光有实用价值,还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于德华告诉记者。
进窑一色,出窑万彩,正是形容陶瓷烧制技艺。传统梁公砚多是以实用为主,造型和铭文相对单一。于德华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器型和内容的创新,他烧制的梁公砚工艺精细,造型精美,色彩多变,兼具实用与美感。“老梁公砚的制作主导思想是劝学崇儒,如今,我们把鱼台特有的孝贤文化、稻改精神在设计制作砚台中体现出来,为梁公砚注入新时代的文化符号。”于德华说。
传承技艺,弘扬文化,最重要的是传承人,特别是作为纯手工制品,梁公砚传承人的培养关系到这门技艺能否长久传承下去。下一步,鱼台县将成立砚台陶艺产业园,目前规划图已设计完成。同时,鱼台县政协组织专家学者,将梁公砚制作技艺著作成书,让梁公砚传承下去,重铸这张亮丽的历史文化品牌。
新闻推荐
本报鱼台讯(通讯员缪学振)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台台施工机械开始忙碌的施工作业。鱼台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内,总投资40.3亿元...
鱼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鱼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