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桑榆岁月的精神家园 田树申
岁序更新,日月流转,老年大学伴我已走过十多个年头。若有人问我,这大半生最充实、最惬意的是什么时候?那当然是在老年大学的这十多年。
从岗位上退下来,一百个不适应。“公门暇日少,穷巷故人稀”,蜗居在家里无所适从。朋友说,有一个特别好的去处,那就是鱼台县老年大学,那里增长知识,有益身心,为何不去?于是我成了那里的一名学员。
老年大学一下子把我迷住了,学友都是离退休的干部、职工,也有少数农民学员。送走韶老,迎来桑榆,摘去往日的“官帽”,卸下肩上的重负,忘掉他日的宠辱,找回失去的自我,“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心中荡漾。
人生的第二春从这里开始了,吟诗填词,学书作画,“惧怀逸兴壮思飞”,怎不令人向往,让人留恋。十多年过去了,恍若昨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些同班学友。
文学班有一对老夫妻,周学斌和张桂芝,两人都八十多岁了,早年都是军人。老周参加过淮海战役、西南剿匪、抗美援朝,立过战功。战争结束后转业到北大荒军垦,晚年回到鱼台。二人身体都不太好,每次来都是手牵着手,叫学友们很受感动。
我曾为他夫妻写过一篇《牵手》,受到老师好评。老周告诉我,他小时候家贫,未上过学。自从进了老年大学,写了不少诗,刊登在老年大学“十年校庆”《夕阳美文集》上,其中有一首《抒怀》:十八从军离家园/九死一生数十年/烽火硝烟驱强寇/刀光剑影斗敌顽/南征不怕暑气热/北战岂畏冰雪寒/炮声隆隆传捷报/凯旋归来笑开颜。
这首诗如果不从“平仄”严格要求,立意和情感可谓上乘。谁能想到,它竟出自未上过学的抗战老兵之手。
让我不能忘怀的,还有那些为办好老年大学尽心尽力的校领导和老师们。
那时办学经费极少,领导们经常到县属企事业单位求援,很为难又不得不做。老师们大都从事教学多年,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讲课多有特色,各有所长。听他们讲课,如沐春风,如饮甘泉。
书法课纵横恣肆,细论书坛百家;笔走龙蛇,尽临楷行隶篆。文学课起承转合,前呼后应,时而腾空绝尘而去,时而英姿披靡顷刻千里。历代名家美文,诗词歌赋尽数点拨,文人遗事,世相典故,如数家珍。听者若临醴泉,如痴如醉,浑若一种高雅的享受。
老年大学里,弥漫着一种很健康、很浓厚的学习氛围。就文学班来说,教学相长,学养互补,切磋释疑,毫无门户之嫌。学友之间,诗词赠答,斟酌推敲,直抒胸臆,相互鼓励,大有历代文坛仁人热肠之气,文友之间友情佳话频传。置身这样一种治学氛围,让人感到身心愉悦,正是孔子“乐而学”的最高治学境界。
退休后干什么?怎样过好退休后的生活?去问十个人,恐怕有十种答案。这个问题,报刊、电视讲得很多了。从工作岗位退下来,时间相对充足,锻炼是重中之重,打太极拳、练太极剑、跳健身舞或走路都可以。
给自己定个指标,每天走五千步或一万步,量力而行,长期坚持。切不可迷恋麻将,伤身、破财又丧志,去老年大学是最好的选择了。选自己喜欢的一门或几门科目学习,只要进了这个校门,你就不愿出来,这是我的切身体会。
上年纪了,记忆力有点退化,有个小窍门就是经常背诵那些优美的、自己喜欢的唐诗宋词。可选苏东坡、李白、杜甫、辛弃疾、陆游的佳作,他们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也可读读《古文观止》,既长知识,又可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挑短小的,试着背诵几篇。
再有时间,可学点厨艺,烹饪也是门大学问。节假日,一家人相聚,把老伴从厨房里替下来,自己掌勺做上几个菜,外加一大盘味道鲜美的龙虾,在孩子们跟前露一手。一家人品尝着老爸或老妈的手艺,那才叫幸福呢。吃,不是生活的全部,但吃的诱惑也不可小觑。
有道是:桃李春风三杯酒,柳暗花明一桌菜。苗青摄影
新闻推荐
勇担新使命奋进新征程——访鱼台县委书记朱贵友本报记者孙逊“我们将严格按照‘大抓产业、大抓先进制造业’要求,强力攻...
鱼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鱼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