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台有位农场主 开着皮卡卖特产 让好产品走上百姓餐桌

济宁晚报 2020-01-19 10:49 大字

本报记者 万德龙 通讯员 杨森童

长期以来,农民自家生产的土特产虽说质优价廉,但往往都会遇到销售渠道不畅这个难题。特别是在近年来,消费者似乎是吃够了工厂化生产的流水线产品,逐渐回归自然,原产地直销的特色农产品快速走进千家万户。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不良商家以次充好,造成优质农产品农民难卖、市民难买的两难境地。

在孝贤故里鱼台县,有一位人称“卡车姐”的农场主,即使生活早已富足但依然坚持走街串巷叫卖农产品,只为让大家吃到农民辛苦劳作出来的好东西,让诚信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

架起消费者和农民之间的桥梁

鱼台赵大姐最犯愁的就是买菜,去哪里才能买到新鲜优质的农产品是她最关心的事情。直到有一天认识了邵艳艳后她才真正了解,原来好东西就在咱们自己身边。

去年以来,在鱼台县城的大街小巷经常可以看到一辆皮卡车来回穿梭,给市民送去朋友圈和微信群订购的桃、玉米、面粉等,有时也在农贸市场推销农产品。开车的人正是鱼台县鱼城镇西洪村的邵艳艳,她凭借的努力和诚信,在市民和农户之间架起了桥梁。“我推介不光是产品,更是我们合作社所有村民的朴实和诚信。无论做人还是做生意,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邵艳艳说。

其实,邵艳艳和丈夫的日子早已过得富足稳定。靠着诚信经营,小两口在村里开了家农资店。从开店第一天起,他们就坚持“不销售不合格、不达标的农资产品”的诚信经营理念,赢得了村民们支持,一步步把店面做大,实现了致富。邵艳艳经常说:“我们都是农民,理解农民的不易,种子和化肥出了问题,辛苦的劳作就白费了。我们有责任把最好的农资交到农民手里。”

品牌积累最有效的途径是口碑

这两年,邵艳艳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如何带动更多的村民致富?为此,他们成立了田管稼合作社,随着完善订单农业和拓宽服务渠道,周边农民逐渐青睐田管稼合作社的“五不愁”,即不愁耕、不愁种、不愁管、不愁收、不愁卖。他们通过社会化服务或土地托管的形式运营,在农作物种植前,提供技术、种子、化肥和农机服务;种植过程中提供农技服务和田间作业托管;成熟后提供收割、收储、收购等服务。

有了合作社的统一标准和技术支持,村民们生产出了优质的农产品。但此时,如何才能让好产品走进市民的餐桌,成了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邵艳艳到各地推销农产品,还开通了淘宝店、通过直播介绍等网上销售渠道,她坚信一个老理儿——好东西不愁卖,只要你肯努力。事实证明了她的坚持,经过各种探索后她发现,形成农产品品牌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口碑,只有大家认可鱼城各种农产品的质量,通过口口相传,无论任何渠道都能很好销售的农产品。

“不管合作社再忙,我都会定期抽出时间到县城去销售村里的特产,希望通过自己努力,让县城人都知道我们鱼城镇的农副产品,同时也为其他农民趟出一条销售的路子。”邵艳艳说,“虽然挣不了几个钱,经常连油钱都挣不够,但是能把我们鱼城农民的朴实和诚信展现给市民,实现了鱼城农产品的品牌价值,就很值!”

作为合作社负责人,邵艳艳肩上不仅是自己家的“一亩三分地”,更担负着村民们的嘱托。“推介比销售重要,质量比销量重要。”采访中,邵艳艳不断向记者重复这句话,就这样,无论寒暑,她开着皮卡车到县城推介农产品,凭借着性价比高的桃子、彩色小麦面粉、糯玉米,让地里长出货真价实的农产品有了销路。

邵艳艳和合作社生产的黑色小麦(资料图)

新闻推荐

鱼台杞柳博览会开幕

农村大众报鱼台讯(记者张超通讯员乔志宇缪学振)12月31日,首届中国鱼台杞柳博览会开幕式在鱼稼里广场举行,来自全国...

鱼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鱼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