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自编家用,如今出口创汇 三代人37年完成杞柳制品销售变革

农村大众报 2020-01-14 16:53 大字

鲁岭工艺品有限公司的仓库堆满了出口产品。1月10日,苦等了两个多月,赵耀领终于收到了儿子赵方从西班牙传来的好消息,“我们在欧洲的办事处定下来了,公司的柳编产品在外国销售更方便了。”

从最开始的内销柳条到如今出口1000多种柳编产品,赵家三代人用了37年,让杞柳制品的销售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栽杞柳卖白条

赚的是辛苦钱

赵耀领是鱼台县清河镇巩庄村人,在他的记忆中,鱼台杞柳大规模种植最早就在他们村。1983年,时任巩庄村党支部书记的张乐杰,从微山县鲁桥镇引进4万斤杞柳种苗,开始了种植。

那时,一到杞柳收获季,巩庄村村民们便将它们从土里挖出。经过简单脱皮整理后,一根根或躺或站于巷边。

“我父亲是村里最早种杞柳的那批农民之一,我跟着他一起打理3亩杞柳地。父亲种,我跟着同村人去销,最远卖到临沂,都是用三轮车拉着去。”赵耀领回忆说。巩庄人实在,柳条质优价廉,收购商很认可,柳条一度供不应求。

巩庄村人以杞柳为生,后来,村民渐渐学会了编制柳编。柳编制品也大都是以自家用的台箱、簸箕和笸箩等家常用件为主。

“当时卖白条,每斤才两毛多,赚的都是辛苦钱。”看到临沂企业对柳条加工卖出高价,赵耀领产生很大的触动,他动了在本地加工杞柳的念头。

建车间办企业

做起代加工

1998年,时年32岁的赵耀领开了一家名为鲁岭工艺品的公司,聘请本村村民张波为技术厂长,开始了企业化生产柳编制品的新实践。“说是公司,其实就是一个占地300多平方米的车间,加上我,共5个人。”

自此,赵耀领比以往贩柳条时跑得更远,北到辽宁大连,南到广东广州,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到2008年左右,赵耀领的企业已经有了50多条生产线,专门为出口企业做伸缩篱笆代加工。

“代加工一个最多赚7块钱,剩下的大头都被别人赚了。”当时的赵耀领有了更远的目标,他希望自己的企业也能拿到出口资质。

2013年,鱼台县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大对柳编企业的扶持,在县经贸局的帮扶下,赵耀领拿到了出口资质。

父子合伙

把生意做到国外

赵耀领说,当时他想得有点太简单,觉得只要有了资质就能出口。但是没有国外销售渠道,产品根本不知道卖给谁。出口资质如同一张白纸,没什么用。当时,赵耀领也不气馁,跟着县经贸局参加广交会、德国园艺品博览会等,但一单生意也没有谈成。

那段时间,赵耀领回到家一言不发,儿子赵方察觉到了异样,“当时我儿子跟我说,他想报考经贸大学,毕业后爷俩一块干。”赵耀领说。

当年,赵方以610分的高考成绩考入对外经贸大学。赵方大学毕业后直接回村,跟着父亲赵耀领一起经营企业,只要听说有大型的产品推介会,他都跑去参加。2018年,在广交会上,赵方与西班牙客商胡安达成合作,每年胡安都要从鲁岭公司订购28万件柳帘、40万件伸缩篱笆。

2019年10月份,胡安邀请赵方前往西班牙洽谈进一步的合作——设立欧洲办事处。

“现在国外有了办事处,我们生产的柳编产品就更好销售了。”多年的心愿终于达成,赵耀领兴奋不已。现在鲁岭公司自有杞柳基地1700余亩,产品达到60个系列、1000多个品种,畅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9年,公司销售额达5000多万元,其中外贸出口额400万美元,利税820万元。

赵家三代人既是鱼台县杞柳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实践者。他们用37年的时间,通过自己努力,不但改变了自己家庭的面貌,更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税收和更多的就业岗位。

新闻推荐

前蒋村建起“乡村CBD” 将商业、康养、娱乐等功能接入农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汇聚人气带来财气

□记者姜国乐孟一报道本报鱼台12月28日讯今天,离春节还有将近1个月,但在鱼台县鱼城镇前蒋村,村民们一大早就像赶年集似...

鱼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鱼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