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退伍转业的水利人,也是敬岗敬业的“活地图” 3.1万亩庄稼地 他走了90多遍
本报记者 万德龙 实习生 周晓妍
退伍43年,他在烈日烤炙的田地里,汗流浃背地为群众解决排灌水难题;他在暴雨降临的汛期,严防死守24小时巡逻河道;他在水稻即将成熟的稻田里,指导农民节约灌溉高效技术。他就是被称为唐马镇“活地图”的水利站技术员王心堂。
冬季是治水的关键时期,他总与图纸相伴。
转业成为水利人 午饭变晚饭是常有的事儿
王心堂1976年部队转业,被安置到鱼台唐马公社,先后在电影队和土管站工作。2007年,他从马庄排灌站调到镇水利站工作。10多年来,每逢灌溉农田,他都要到每个站、每块地查看灌水情况,清除排灌站的机械故障。“有时忙起来忘了吃饭,午饭变成晚饭是常有的事儿。”王心堂回忆说,特别是镇上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那段时间,需要结合农田高低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严谨的规划设计,他便带领同事对项目内的每个地块、每条路、每条渠系认真勘查,定点放线,高层测量,最后才绘制图纸。在绘制2010年开发项目图纸时,因为赶时间,他从上午8时一直做到下午3时,一气呵成,连午饭都没顾得上吃。
“哪块田地浇水有困难,哪户群众还浇不上庄稼,这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我的职责所在。”王心堂说,作为土生土长的唐马人,他深知旱情对老百姓意味着什么,找水便成为最棘手的工作。唐马镇的郭楼、王堂、古洼等村地处最西部,地势较高,抗旱时期浇水成为群众最头疼的事。于是,王心堂带领水利站的技术人员多次到村里、田地里了解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供水方案,经过多方努力终于疏通沟渠引水,并利用排灌站提水,解决了群众浇水难的问题,使农业生产用水得到了保证。
积劳成疾,他拖着瘦弱的身体出院即工作
从成为水利人的第一天起,当过兵的王心堂便暗下决心要为父老乡亲做点事儿。带着这份决心,他踏遍了全镇40多平方公里土地,寻访老农户、查看旧水井、开挖新沟渠、清理河道,带领水利站的技术员跋涉在挖塘修站的寻水路上。据测算,王心堂在全镇3.1万亩的庄稼地上,已经来来回回走了90多遍,先后骑坏了4辆自行车、2辆电动车,换了16次电瓶,共计行程1万多里。就这样,全镇12个排灌站桩基容量,453条干、支、斗、毛渠的长度,每个站的灌溉面积,每个村每块田地的高低等信息,他都记于心间、了如指掌,因此成为唐马镇公认的“活地图”。
在当地还流行着这么一句话:“求雨不如问老王”。这最能体现出王心堂多年来为百姓寻水的可贵精神。他清楚地了解每一块地的浇灌情况,详细掌握每条沟的位置与水量。积劳成疾,2017年12月14日,王心堂在去工地的途中,突然头晕,一头栽到地上。幸好发现及时,被120送往县医院重症监护室抢救,经检查,他患上了急性十二指肠炎。手术后,医生让他住院休养至少20天,他硬是提前5天出了院,拖着瘦弱的身体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旱能浇涝能排,苦和累换来好收成
“唐马镇地处鱼台县东部,地势较洼,东鱼河、西支河、复新河穿境而过。进入汛期,3条河流承担着上游的客水流经入湖,雨水汇集,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形成巨大的水流,处理不当就会造成巨大的自然灾害,给百姓带来的危害不可想象。”王心堂说,每逢汛期前,作为防汛的主要骨干,他总是坚持彻夜值班,保证县、镇、村三级的汛情掌握和通报,为领导决策和群众防灾抗灾提供及时准确的情报。“防汛是个责任活,容不得半点马虎与投机取巧。”为确保汛期来临时的防汛安全,一进入五六月份,他就开始对全镇的各项水利工程进行徒步逐个排查,找出问题和隐患并快速解决。
汛前预防最重要,汛期巡逻最危险。每个暴雨来临的夜晚,都是他的不眠之夜。为实时监控境内水利设施的安全问题,他总会待在排灌站值班室枕戈待旦,不间断进行巡逻,随时准备好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一直等到暴雨的结束。他告诉自己:“我就是干水利工作的,我担负着全镇3万多亩庄稼排灌水的任务,要以实际行动诠释一名水利战线‘老兵’的坚守。”
王心堂说:“我热爱水利工作,对土地很有感情,看到通过自己的测量和规划,全镇的庄稼旱能浇、涝能排,获得好收成,再苦再累也值得。”如今,他绘制的200多幅项目图纸、整理的100多项水利档案,不仅是他付出辛劳和汗水的最好见证,也为全镇农田水利设施科学合理规划建设提供了翔实的数据。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谢劼走在鱼台县老砦镇张堰村的大街上随便找一位村民,提起王继堂的名字都会竖起大拇指。王继堂是谁?村民为何对他...
鱼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鱼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