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起乡愁的乡村博物馆

济宁日报 2019-05-16 10:02 大字

本报记者王雁南

本报通讯员王艳芬陈长伟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透着古朴典雅的乡村民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好吧,那就让记者带你走进鱼台县罗屯镇随海村的民俗博物馆。

随海村民俗博物馆,是罗屯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投资80余万元将村内废弃鸡棚改造建成的,面积达700平方米。该博物馆还将独具随海特色的民俗文化与“四德”工程建设相结合,利用“四德”引领村风民俗主旋律。

目前,馆内收集了民间民俗用品,完整复原了前人生产生活的场景,向观众展示出从民国至改革开放前后的民间生活画卷。

进入博物馆,首先呈现在你眼前的是随海村的概览图和各景点的分布图,通过这些图片可以清晰地看到随海村的整体布局以及村庄全貌,老照片与展现随海村新貌的图片相互映衬,默默述说着村庄的美丽变迁。“现在看着这个博物馆整洁气派,展区多样,物品丰富,你们不知道这里从前可是一个废旧鸡棚哩,又乱又脏又臭,村民们都是绕着走。镇政府把它翻建成了这样一个博物馆,不仅让俺村村民有了个好去处,还吸引了不少外来的游客呢。”村民张瑞兰骄傲地告诉记者。

民俗博物馆共设两大展厅,其中包含农具、折纸、葫芦、草编、木刻画、根雕等10个展区,现已收藏的展品有毛主席画像、红色革命书籍、连环画等红色藏品,还有老式的桌椅、板凳、提盒、织布机、灯具、桌椅、陶器等1000余件套。游客李云告诉记者:“随海村博物馆收集的物品样数多,接地气,看着这些物件,就像穿越到农作时代,看到了淳朴农民躬身劳作的样子,令人敬佩。”与其他民俗博物馆的模式化不同,来这里参观的游客都感到十分亲切,不大的房间总能让人驻足流连。因为从轱辘、扁担、水桶,到煤油灯、菜坛子、风箱,从织布机、蓑衣、鱼网,到杈子、锄头、犁,民俗博物馆的每一样展品都是村里老百姓自己的家什。

柳编、葫芦、木版年画、布贴画、麦秆画、木刻画、蒲制品、手工刺绣等活灵活现,丰富多彩,通过大量图片、模型、实物多视角、多侧面反映随海村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情和随海人民的勤劳智慧,生动表现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年轻人了解历史,懂得先辈们创业的艰辛,记住乡愁,留住回忆。

随海村民俗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参观,在让城里人了解农村、领略淳朴民风习俗、风土人情的同时,也让他们对鱼台县农村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新闻推荐

找准发展瓶颈巧用能人带动 孙楼村:“两委”动起来 村民富起来

阳春四月,在鱼台县罗屯镇孙楼村休闲农业示范区内,一片片油菜花田流光溢彩,美不胜收。如此大好风光,正是由孙楼村村“两委...

鱼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鱼台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