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砦镇 鱼米之乡 “旱能浇 涝能排”

济宁日报 2019-03-18 10:20 大字

本报鱼台讯(通讯员赵合作)初春的早晨,寒风依然凌冽。3月2日,鱼台县老砦镇水利站站长王邦柱匆匆吃完早饭,就赶往李集排灌站的施工现场,拿着施工图指导建设。

李集站负责张埝村500亩“五统一”水稻的灌溉,随着农业种植方式的转变,原来的排灌体系有些不适应。“每年大约6月中旬,‘五统一’水稻插秧后3至5天灌一次水,要持续20天,而其它水稻5至10天才灌一次水。‘五统一’水稻灌溉频繁对排灌设施有了更高的要求,原来的老旧排灌设施有些落伍。”王邦柱介绍道:“李集站新建了机房,更换了节能变压器、配电盘、三个机组和5个电动闸门,今年再也不会出现因为设施老旧影响灌溉和排涝了。”

李集站的修建只是该镇农田水利建设的一个缩影。去冬今春,老砦镇结合农业园区建设和标准农田建设,分期分批建设农田水利,改造排灌站7座,维修、新建硬化渠3千多米,清淤2万余米,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让村民满意的还有老砦镇水利工作的服务意识。该镇东里东村有一块300多亩的耕地,因地势较高,灌水困难,多年来只能种旱田。村民们看到鱼台种植“五统一”水稻,带动了水稻受益提升,都想着改种水稻。“我们把这件事反映给镇上,镇上水利部门经过调研,打算投资5万余元新建一座电灌站,让300多亩旱田改种水田。”东里东村党支部书记彭东兴说。

老砦镇牢固树立民生水利、服务村民的意识,灌溉期科学研判、精准调度、及时灌溉;汛期24小时值班、随时准备、提前排涝,确保了全镇耕地“旱能浇,涝能排” 。同时,该镇制定了以奖代补的政策,鼓励各行政村自行疏通支渠、毛渠,提升了农田水利建设的覆盖面,打通了农业灌溉排涝“最后一公里”。

振兴乡村,水利先行。“随着‘五统一’大米、稻虾共作、藕虾共作等新型种植模式的出现,老砦镇不断提升农田水利建设水平和服务方式,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保驾护航。”老砦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刘伟说。

走在老砦的田间,一座座新建的排灌站坐落田间,一条条疏浚后的沟渠碧波荡漾,一块块旱涝保收的良田遍布全镇……相信,今年老砦镇又会是一个丰收年。

新闻推荐

用“学习强国” 激发学习力量

本报记者唐修岳“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线以来,已成为鱼台县党员干部最热门的学习法宝。海量的学习资源、新颖的学习方式,让...

鱼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鱼台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