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路修渠、跑腿代办,他们是群众“贴心人”村里“好帮手” 俺村有支“银发党员志愿服务队”

济宁日报 2019-01-31 10:20 大字

本报记者武旭本报通讯员赵合作

每天清晨吃过早饭,64岁的张光芹都要拿起报表文件,在小孙子“爷爷上班去啦”的喊声中跨出家门。早已退休的他这是去哪“上班”?答案就在村里的街头巷尾,义务维修、事项代办、政策咨询——这支胸前别着党章、头发斑白的“老党员志愿服务队”现如今成了村民们的身边人、村两委的好帮手,悄悄改变着村庄的面貌。

“我们做的都是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这几年党的农村政策越来越好,我们也是发挥余热,给党的好政策添把柴。”在鱼台县老砦镇双河村便民服务大厅,记者见到了正在“值班”的张光芹。他告诉记者,村干部抽不开身的时候,自己就在这接待来访的村民:“别看这件事不大,可有些时候你说清楚村干部们都忙啥去了,就能化解不少矛盾。”张光芹告诉记者,这些不起眼的“小事”,为村两委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几年前,从教育岗位上退休下来的张光芹总是思量着自己还能干点啥:“能不能发挥余热,帮着村里做点事?”张光芹的想法得到了一众老哥们的支持,很快,一支主要由各行业退休党员十余人组成的“不忘初心老党员志愿服务队”拉开了序幕。

补路修桥,他们义务出工出料;村民对政策有疑问,他们答疑解惑;村里老人出门不便,他们帮助跑腿代办……村里有两位村民的名字重名、出生年月相近,在更换社保卡时出现了登记错误,结果两个人的社保金都跑到了一个人的卡上。焦急的村民找到了志愿服务队,张光芹二话不说,开始一遍遍查材料、开证明、跑手续:“年轻人出去打工的多,家里的老人文化水平较低,经常弄不清现在设备的使用,也不了解上级政策,这样我们服务队就成了‘跑腿人’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

在双河村党支部书记袁瑞金看来,这支老年志愿服务队的存在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实际困难、缓解了村两委的工作压力,更是从这些“小事”入手,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村里的风貌。

在拿起扫帚之初,张为民经常听到这样的问话“给村里打扫卫生,一个月发多少钱?”当得知他是义务劳动后,不少人都说他“傻”。而在张为民看来,村民的观念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身为党员就是要俯下身子踏实肯干,用实际行动带动群众。渐渐地,跟着张为民打扫卫生的村民越来越多,街道两边再也看不到随意丢弃的杂物。前两年推广秸秆禁烧时,张为民在路边发现一处正在冒着浓烟的起火点,就在他准备跨过排水沟扑灭火点时,却不小心摔倒在了陡峭的排水沟水泥壁上,造成骨折。事后,张为民自己拍了片子拿了药,袁瑞金几天不见张为民的身影,一问才知道他摔伤了。“我说大叔你受伤了咋不跟我说一声,他说没多大事,村里事情这么多就不给我添麻烦了。”袁瑞金说,张为民的话让他感动不已。

小事一件件累积,最终在双河村村民们的心里搭起了“高台”。党员们有了威信,说话有了分量,村民们大事小情都喜欢找到他们给“评个理”。从前的“干部党员干,群众一边看”变成了“党员群众一起干”,村里不仅有了“十佳党员”,更有了“十佳群众”,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和谐。袁瑞金笑着说,周边的村干部都羡慕他们有这支志愿队伍,村两委的工作也离不开他们。

记者手记

“小事不小干”竖起群众好口碑

在采访过程中, 双河村的老党员志愿者们一直在说他们做的都是“小事”。而正是一次次耐心的政策解答、一次次出门不远的代采代买、一次次出工出料的补路修渠,十多位老党员数年的坚持赢得了村民的尊重和理解,也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了身边有党员带头、为群众解忧的温暖。这支“白发”党员志愿服务队伍,正是一点一滴地做好每一件小事、秉承着“小事不小干”的理念,脚踏实地地解决群众身边看似不起眼的微小困难,才最终聚沙成塔、竖起了群众的好口碑。

老党员志愿者们展示队旗

新闻推荐

打不“走”的孝儿媳

■记者鲍童父母儿女间,因有着割舍不掉的血缘亲情,是永远吵不断、打不散的。而在婆媳之间,若能从相识到相知,再做到相濡以沫,则...

鱼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鱼台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