蹚出产业致富路

济南日报 2018-12-16 16:36 大字

■本报记者王粲

本报通讯员赵磊屈扬

12月3日一大早,鱼台县王鲁镇陈堂村刘宝同就起了床,洗刷、吃饭后开始了一天的繁忙生活。与这里的许多村民一样,刘宝同现在有了新身份:既是稻米产业园的技术员,又是传稻农业博览馆的讲解员。

王鲁镇陈堂村坐落在济徐公路旁,交通方便,这里有着鲁西南地区最大的大米加工市场。但是由于水稻品种比较单一,生产出的大米价格较低,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也不高,村民增收困难。“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光要‘面子’,还必须丰富‘里子’,要有优秀产业作支撑,才能让村庄美起来、村民富起来。”王鲁镇陈堂村主任刘宝启道出了村民们的期盼。

优势产业怎么选?陈堂村成立玉谷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800余万元,流转了村民的500多亩农田,建设了全县首个有机稻米生产基地,走出了一条“支部+协会+产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动了大米产业的快速发展。“今年水稻产量很高,亩产比去年多300斤。”村民杨加强跟记者说,“我们生产的绿色五统一稻米,不能施加一点儿化肥、农药;里面的龙虾、螃蟹等也都是绿色生态的,根本不用愁销路。”

原来,为提升特色农业品的竞争力,刘宝启在鱼台县稻米产业园里推行了“稻虾共作”生态种养新模式,让“鱼台大米”和“鱼台龙虾”这两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品质提档升级,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稻虾共作’模式是一种新型生态农业项目,全程采用物理或生物手段防治病虫害,亩产龙虾150公斤,较传统稻麦模式亩增收6000余元,实现了一田两季、一季双收、效益同增的目标。”刘宝启说。

“只要扫描包装上面的二维码,这袋大米何时被种植在何地、生长过程中使用了哪些肥料、何时被采摘……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清清楚楚。”在稻米产业园的稻米加工车间,记者注意到,园区内建立了视频监控系统,通过县农业局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实现了种植、管理、加工等在电脑、手机上全程网络视频实时监控,让消费者全方位了解鱼台大米从田间生产到加工的全过程。

在鱼台县稻米产业园,分布着10余个摄像头,一天24小时不间断对虫情、苗情、墒情、灾情进行远程监控。除了远程监控技术外,玉谷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还建立了田间原料基地生产日程管理台账和产品安全溯源平台,为产品贴上二维码标签,让消费者可查阅产品信息,实现了从土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的管理目标。(下转4版)

新闻推荐

向济宁市转办群众信访 举报件情况(第三十批)

12月2日,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我市转办信访举报件4件,累计转办91件。本批转办的信访举报件涉及任城区1件、鱼台县1...

鱼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鱼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