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南岸有个运南村

济宁日报 2017-09-29 11:04 大字

图文山东济宁刘新铃鱼台县谷亭街道运南村,位于鱼台县城东北部,东有周堂村、北有张小楼村相连,南靠双韩、土楼、李更卜,西接鱼新三路,天杰地灵、物富人丰。古运河穿村东西而过,河南之村曰运南村,河北之村曰运北村。济徐公路绕村而过,环境优雅,交通便利。

洪武二年(1639年),济南长清屈姓兄弟三人来鱼台安家,长支和三支定居于现微山房头集,二支定居运南村。王姓为三槐堂一族,至今有730年历史。元朝末年,王岩王信父子双状元,在山东莘县为重振琅琊郡雄风,在府内种植三棵槐树确立堂号。大约在200年前,客居鱼台的王姓,由唐马宗庄迁至罗家胡同(今运南村)。多姓氏的迁入,增添了运南村的经济繁荣,运南村自此兴旺发达起来。

根据行政区划,运南村目前包括运南村和宋桥两个自然村,外加运南新村。分为五个生产小组,一组主要是宋桥,二组主要是运河岸边,运南浴池西边胡同到宋桥的桥,三组主要在日本沟附近,四组主要在新村和运河边部分,五组主要在西部,滨湖水城运河之畔。常年种植水稻和小麦,南岸风光俊俏,千户人家常居此地。截至2016年底,全村人口2500余人,480多户,耕地1100余亩,人均可耕种土地0.6亩。有屈、缪、孙、刘、田、宋、王等20多个姓氏。

运南村在解放前后属于谷亭镇中心村管辖,1956年至1964年,隶属于谷亭公社,包括运北、中心、前进、和平、爱国组成一个大的中心村。1960年互助合作化后,分为红星大队包括宋桥、运北(豆腐营)。1957年成立人民公社,宋桥归运南大队,人口600多口。1984年隶属谷亭镇,2010年撤销谷亭镇隶属谷亭街道。1964年鱼台和金乡分县而治,鱼台开始全面稻改前,村里在日本沟以北至缪集一百多亩地大面积种植水稻,因缺化肥少技术,旱涝不保,收成不是很好,但鼓起了人们稻改的干劲。

“石婆婆”的故事

在运南村的东北靠近老运河的边上,有一座两层小庙,人称“石婆婆庙”。据碑文记载,庙内“石婆婆”是大金国崇庆年间雕刻的一尊站立武士俑。经省文物鉴定中心鉴定,属于国家三级文物。石像高1.5米,项戴头盔,身穿铠甲,护心宝镜,脚穿战靴,手持一把宝剑,神采飘逸,英姿飒爽。因为石雕头像后面有条辫子,确认是一位巾帼英雄,备受周边人们的敬仰。村人祖上世代口口相传,称石雕为石婆婆,庙因此也被称作“石婆婆庙”。

石婆婆为什么来到这里呢?传说大金国30年,北国金兵入侵中原,后建立金国,沿路杀戮,一路逼近南京城,在黄天荡遭到韩世忠和夫人梁红玉的截击惨败。梁红玉身边有一丫环,名叫瑞娘,济州人氏,父亡母在,能文善舞。一年夏天,瑞娘回娘家探母,沿老运河坐船路过运南村时,由于船上人多,眼看要沉没,为减轻船身重量,瑞娘要求下船,一个箭步跳出船外,救了一船人的性命。

后来瑞娘变成了一尊石像,为了表示对她的尊敬和爱戴,罗家胡同的屈姓人家,用砖木建了一口小屋把石像供奉于内,人称为“石婆婆庙”。附近村民将其奉为辟邪气、送吉祥、降福瑞的慈神。近代经过运南村民多次集资修缮,慢慢扩大成为上下两层砖木结构。1957年上黄水,因为取砖打井,庙被拆除,石像暴露于风雨中。“破四旧,立四新”时期,为了避免破坏,石像被好心的屈传贵偷偷埋在了自己的屋子后面保护起来。

文革结束后,石像得以重见天日。1980年左右,村民们集资2000多元,修建成了上下两层。1990年,鱼台政协编纂《鱼台县志》,又提到了石婆婆,在屈多田等人发起下,附近村民集资捐款4000多元,在原址东移15米修建一座约17平方米的一层庙宇,把石婆婆像供奉起来。村里人安排专人看守,不少外地人开车前来,甚至有香港、澳门等地人士事慕名前来,一时成为村庄的旅游景点。

1992年,石像被盗后杳无音信。2016年9月,警方追查时偶然发现,石雕在网上被人出售,在当地警方配合下追回石雕,并将当年盗窃嫌疑人抓获。

运河老桥的传说

古京杭大运河原来并不流经鱼台县,而是绕道河南洛阳北上,直到元朝初期,重修大运河,凿通了北京至济宁的通惠运河,把大运河改成直线后,才从鱼台穿境而过。而鱼台境内的大运河,也是经过三次改道修整后,贯通济州,名曰会通河。乾隆30年(1766年),在旧运河南岸改道一次。清嘉庆《运河管理篇》中有运河140里改道南阳之说,所以民间有“河道一朝一变化,三改运河到马闸”之说。鱼台没有湖陵一路二路北大桥之前,城内十八间屋和城外向北十里八村,仅靠运河上一北大桥联通。

面对现代化的大桥,老运河桥则略显寒酸。桥上有一小石碑,上刻:“扩建北大桥谷亭公社建,一九六三年五月一日”。此桥虽简陋不堪,而在当时却非常重要,为运南运北、城里城外必经之路。每至夏夜,两岸村夫野老、妇孺黄髫往来种作,皆在此桥上纳凉消暑。桥上清风徐徐,却没有蚊蝇嗡嗡,何也?这里面听老人讲有一故事:传说一年夏天,乾隆皇上下江南时,曾在此桥停留,船儿挽在了桥头这个地方。这时,蛤蟆、蚊子的叫声不绝于耳,乾隆皇帝很生气,斥责道:叫声乱烦人,不能不叫啊!说完,叫声戛然而止,蛤蟆也是干鼓气就是不出声。乾隆皇帝金口斥蚊,玉言驱蛙,是否如此,不得而知。但附近村民皆异口同声,此桥无蚊却是言之凿凿,不容置疑,皇帝的“威严”连动物也要退避三舍。

鲁西南经运河漕运的粮食,在老运河桥仓储、集散、装船转运。抗日战争时期,曾发生过运河码头炸粮船歼灭战。1942年10月,驻鱼日本侵略军一部,欲通过运河码头把搜刮的粮食运往前线。我鱼台县大队配合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四旅十一团,采取突袭战术,击毙日伪军数十人,炸沉运粮船50只,我军无一伤亡。

宁母亭的故事

谷亭镇历史悠久,因春秋时期有宁母亭而得名。据史载:春秋鲁僖公七年(公元前673年)会齐侯、宋公、郑氏子华盟于宁母,故取名古亭,后衍化为谷亭。谷亭,是当时重要的漕粮装船转运基地,有“两京漕运咽喉”之说。清·尹澍诗《登文昌阁》这样描写大运河,“渔歌飘渺飞檐外,帆影参差玉浪中”,帆墙如林、货物如山。岸上店铺鳞次栉比,商贾云集,村人如织。文昌阁香烟缭绕,宁母亭翘檐入云,令人驻足观赏,目不暇接……《水经注》“菏水东与泗水合于湖陵县西六十里谷庭城下”即此,后谓曰谷亭,旧置谷亭闸及河桥水驿、谷亭遁运所,北至济宁,南至沛县俱九十里,为运漕往来要地,明隆庆中运河东徙,省遁去所及闸面移驿于南阳镇,遂废,亦曰谷亭保。2009年,运河故道西支河边发现一块清雍正疏浚济州河碑,碑文记载了明朝嘉靖年间,黄河决口,冲毁运河故道,运河被迫改道,从此谷亭段不再作为主航道。“宁母亭,景胜多,大寺对着凤凰窝,大街对着石婆婆”“一碑单八景,三栅夹两井”,被人津津乐道,越传越邪乎。实际是“两座屋山”“一块石碑”被传成“一百单八景、三山加两景”,一时谷亭运南声名鹊起。古时谷亭城,即现在的运南,城西门就是现在的新民村,因东西地势颇像一艘大船。船头刘姓居住,船腰王姓、屈姓(所阴)、缪姓(所阳)居住。有一年下了一场雾雨,又加上兵荒马乱,南方有人听说这些传言后,急忙赶来破风水。看到整个谷亭城像一只展翅腾飞的凤凰,知道这是个风水宝地,要出娘娘的,于是分别让人在前后左右盖了四座庙。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天地庙压住了凤凰的双翅,玄帝庙压在了头部;尾部用线压住了凤凰的身子,谷亭这座凤凰再也不能动弹了,从此没有大人物出现了。

砖窑巨蟒

运南村东南部有一砖瓦窑,窑旁边有一小庄曰杀庄,是外户孙姓人居住。窑洞里有一巨蟒蛇,旁边菜园子有一所高台,高台旁有一口井,蛇常常盘曲着去喝水,蛇头盘旋在一棵大树上,蛇身子压在屋顶上,尾巴在菜园的高台上,足有十几米长。这条蛇从何而来,没有人知道。1955年的夏季下了一场大雨,晚上朱俊青家离奇发生一场大火,并听到打斗的声音。第二天发现,打斗处布满血迹,自己的两层楼房靠东北的一楼角齐刷刷被削掉。下雨失火本身就不可思议,楼房被齐整削掉实属罕见。老人告诉我们说,是蛇触犯了天条,盘在屋顶吸水,被龙劈,蛇跑,爬平了韭菜畦子。又听人说,从远处有一个很长很长的东西,滑到了水边,张开嘴吸进了好几只水鸭。当时很害怕,躲到了树林后面,才发现了真正惊人的一幕:描述的是一条大蛇到底有多长呢?那条大蛇从白山(现在属于两城)过来,偷食牲畜,只看见头却看不见尾巴。被上天派来的小白龙降服收走了,自从被龙劈死之后,再也不见蛇的影子了。

当时有疃里人来谷亭东圈地,和人接下怨仇。当疃里人回家过年路过此处,谷亭人在此和他们发生械斗,此处称作杀庄。民间流传,每年的八月八,疃里人要回老家,回家要从谷亭走,谷亭逮住要来杀。一时窑台成了决斗的场所。

村庄新景

解放前,古运河满目疮痍,不堪入目,西至西支河堤,羊肠小沟,污水横流,延至今银都小区后面渐宽。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对老运河南岸小区绿化石堤护岸,垂柳依依,花草繁茂。北岸蒹葭苍苍,岸边村居计划搬迁,中间一线河水,蜿蜒流动。过文昌路新石桥河面略宽,种有红莲,荷叶田田,荷香四溢。岸边渔歌飘荡,草长莺飞,繁花似锦,成为村民休闲娱乐和锻炼养生的一方胜境。

新闻推荐

鱼台县城管局 建设便民疏导点疏堵结合整治占道经营

9月8日下午,在鱼台县城西支河北金润小区东邻,人头攒动,锣鼓喧天,一派热闹景象,这是鱼台县城管局牵头建设的北城便民疏导点的开业场景。该疏导点是经鱼台县政府批准同意,由县城管局牵头,由个人自主投...

鱼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鱼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