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歌古今英雄 两袖唱百态人生 汶上梆子走向新时代

济宁晚报 2022-03-25 11:11 大字

本报记者杨柳通讯员付一凡

在汶上县有一个地方剧种,历经沧桑,却历久弥新,它就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汶上梆子。3月23日,记者来到汶上梆子的发源地汶上县,走访老艺人、查阅历史资料,再现汶上梆子的前世今生。

“汶上梆子很能体现山东大汉的精气神,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调子高,比大多数戏曲都高,有种拼命的感觉,因此有句话叫‘唱汶上梆子腔——得拼命’。”中国戏曲红梅金花奖获得者刘太华说,汶上梆子高昂的唱腔与题材也相辅相成,之前的题材主要以宫廷生活、草莽英雄故事为主,有“老十八本”“十七山”“十二关”等众多优秀剧本传世。从清朝到民国初年,汶上梆子更是空前繁荣,“村村锣鼓响,庄庄梆子声”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随着历史的发展,解放后的剧团又有了新使命——面向乡村,串乡赶会,真正把戏曲送到群众家门口。仅1965年一年,县梆子剧团就走遍全县480多个生产队,演出场数达到430场。县剧团真正成了服务庄户人的“庄户剧团”。

“咱们的庄户剧团不是指庄户人组成的剧团,而是给庄户人服务的剧团。”汶上县梆子剧团的老团长柴长申告诉记者,直到今天“庄户剧团”的名字还为汶上人民所熟知,并凭借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被誉为“鲁西南小百花”。

走进新时代,汶上梆子推陈出新,推出了《黄土黄》《尚贤村的烦心事》《退彩礼》等一系列反映目前生活的现代戏,也凭着诙谐幽默的唱词、通俗易懂的表演,在移风易俗、文化惠民、以文化人等重点工作中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文化惠民演出就是一种传承方式,不仅增加了剧团收入,同时也提供了创作动力,让汶上梆子戏成为了汶上人生活的一部分。”刘太华说。2021年,汶上梆子开展送戏下乡1902场、戏曲进校园46场,惠及群众近20万人次。

新闻推荐

民情书记坚守检测一线

连日来,汶上县中都街道民情书记与社区网格员、村“两委”共同携手,深入网格,逐门逐户逐铺进行排查。他们还坚守在核酸检测一...

汶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汶上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