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县刘楼镇苑村村民邵玉芹: 29年养育恩 这个婶娘比亲娘还亲
本报记者万德龙
“侄子两岁没了父母,我无论如何都要给孩子一个家”
提起汶上县刘楼镇苑村的邵玉芹,村民们都禁不住竖起大拇指称赞。邵玉芹用29年的时间含辛茹苦将丈夫的两个侄子抚养长大,给了他们母亲般的关爱。在两个侄儿的眼中,这位与自己并没有血缘关系的婶娘,比自己的亲娘还要亲。
1989年,邵玉芹与杜广水结婚。丈夫杜广水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四。在杜广水两岁的时候,婆婆因病去世,一直是公公拉扯兄弟四人长大。邵玉芹没有嫌弃自幼丧母、家境贫寒的丈夫,夫妻二人感情很好,两人吃苦耐劳、踏实能干,眼看着小日子渐渐好转,一天比一天有奔头。没曾想到,灾难接二连三地袭来。杜广水的大哥从小患有哑病,一辈子没结婚,需要照顾。1992年二哥因车祸去世,二嫂便撇下两岁多的侄子重新组建了家庭。三嫂是外地人,在侄子6岁的时候离家出走,没过几年,三哥也患病去世。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邵玉芹安宁的生活。
看着两个孤苦无依的侄子,邵玉芹主动站了出来,揽下了照顾侄子的重任。“侄子才两岁就没了父母照顾,我这心里不是滋味。当时唯一想的就是不管生活多难,都要给孩子一个家。”邵玉芹回忆着说道。看着妻子忙里忙外,稍显凌乱的家在她手上逐渐变得整洁起来,丈夫杜广水感恩地说:“这些年来,多亏了她,这个家才没散。”
起初,领养大侄子时,邵玉芹还没自己的孩子,她将全部的母爱投入到对侄子的照顾中。1993年,邵玉芹的儿子出生了,她的担子更重了。1998年,邵玉芹的公公因病去世,面对这个残缺破败的家和膝下三个年幼的孩子,邵玉芹没有选择逃避,没有退缩,靠着她柔弱的双肩撑起了整个家。
“我就是孩子的娘,这些年孩子们也都愿意亲近我”
都说一碗水难端平,邵玉芹对两个侄子视如己出,“兄弟的孩子就是我们的孩子,要平等对待,不能有差别。”邵玉芹说。那时候家里经济比较困难,她省吃俭用,过年也舍不得买身新衣服,总是把钱省下来给孩子们添置衣物,两个侄子个子长得快年年要买新衣服,自己的儿子一直穿两个哥哥换下来的衣服。“兄弟妯娌们都走了,孩子们已经够可怜了,所以我就是孩子们的娘,这些年孩子们也都愿意亲近我,遇到什么事都愿意跟我说,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跟亲母子一样。”邵玉芹说。
为了能让三个年幼的孩子上学,丈夫不得不外出打工。丈夫不在身边,她一边照顾仨孩子,一边下地干农活、给邻居家编草席赚零花钱。在一个寒冬腊月的夜晚,外面下着大雪,二侄儿杜庆贺突发高烧,邵玉芹急忙背起他去卫生室,在雪地里不慎滑倒了接着爬起来赶路,顾不上膝盖疼痛,她咬牙坚持来到卫生室。好在打针吃药及时,侄儿的高烧才慢慢退了下来。等邵玉芹背着侄儿回到家,自己却像累瘫了一样,手上裂开了血口子都不知道。邵玉芹经常说:“日子再难也得过,等孩子大了,总会有出头的时候!”就这样,她咬牙坚持下来,这一坚持就是二十多年。
现在,大侄儿和儿子都已成家立业。大侄儿杜庆龙还在家里办起了服装加工点,生意红红火火,儿孙绕膝,一家人和和美美。
新闻推荐
汶上县南站街道推行“一房两场四园”模式,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开发利用闲置资源,16村建起乡村工厂
11月26日下午,汶上县南站街道漕流村村口的一家工厂播放着动感的音乐,屋内20多名村民正在用缝纫机赶制羽绒服。这处乡村工...
汶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