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艺与医术两不误 王申义:拳载仁义风 妙手解民忧

济宁晚报 2021-01-22 08:14 大字

本报记者杨柳

在汶上县南站街道关帝庙村,有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扑拉袖拳传承人王申义。经过一代代人的传承和习练,在当今仍富有弘扬传统文化、强身健体的现实意义。

耳濡目染推拿正骨传武德

上世纪70年代,7岁的王申义开始跟着父亲王立东学习扑拉袖拳。据王申义回忆,当时由于物质生活匮乏,白天要干活,晚上才能专心练功。到了80年代,电影《少林寺》播出后,少林功夫吸引了一大批青少年学习武术,村里的武术氛围持续高涨。尽管曾风靡一时,登门学习的人也很多,但现在来看,仍在坚持的寥寥无几。

对于练武者来说,练武时经常出现扭伤、摔伤的情况,练武者们一般对人体的结构和穴位都十分清楚,再加上从祖辈就开始传承骨伤科医术,在家传、师教的基础上,从王立东老人那一代,就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王氏正骨手法。“和练习拳法一样,正骨医术也是从小耳濡目染的,小的时候,父亲经常外出给别人做正骨,也有因为各种伤痛主动上门的,我就在一旁看。”王申义告诉记者,他十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给别人做正骨了,不止是本村的,别村的百姓有了伤痛跌打,他基本都是义务治疗,能帮就帮。就这样,“义医神手”的称号在当地传开,不少外地的患者也慕名而来。

上世纪80年代的习武热潮过去后,不少学武的年轻人为了生计放弃习武。王申义开始将大部分精力用在精进医术上,但每天也会抽出几个小时的时间用来练习拳法,这一坚持,就是30多年。

面临困难寻求机会推广所学

平时,王申义基本上都待在诊所里,每天因腰腿、颈椎疼痛而上门治疗的人很多。在诊所里,各式各样的锦旗挂得满满当当,还有不少关于扑拉袖拳的介绍,这些都让他颇为自豪。“扑拉袖拳和与其结合的正骨推拿技法,都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有机会的时候一定要推广出去。这么好的东西可不能在我这一辈失传了,我有责任将这项武艺技法传承下去。”王申义说,现在的孩子要顾学业,极少能抽出时间长期练习拳法,而成年人又面临着生活的压力,能静心钻研拳法的少之又少。

“2019年夏天,在县文化和旅游局、体育中心的支持下,我们组织开展了扑拉袖拳暑期公益班,有40多个孩子前来学习。2020年我们为扑拉袖拳的传承想办法,尽可能地通过更多渠道将扑拉袖拳推广出去。”王申义说,目前扑拉袖拳的传承确实面临困难,想要达成心愿,他定当义无反顾。

新闻推荐

城乡供水一体化 惠及全村329户居民

近日,汶上县郭仓镇干河头村二组村民程香菊打开水龙头准备做午饭,“现在俺村里都用上了城里的自来水了。”程大姐指着量足、...

汶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