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建立“6+16”防汛工作机制,细化人员、物资,快速反应、高效救援 防汛物资仓库建在大汶河岸

大众日报 2020-09-07 09:33 大字

□ 本报记者 王浩奇

本报通讯员 胡克潜 齐兴

“河面宽803.2米,实时水位58.92米,低于警戒水位1.1米……”8月28日接近中午,大汶河琵琶山溢流坝水面开阔、水流湍急,在此驻守17年的汶上县城乡水务局水管中心副主任马爱军对附近大汶河水情倒背如流。

打开一座占地1000平方米的新建仓库大门,里边存放着吨袋、照明设备、铅丝、桩木等10多种防汛物资。老马告诉记者,县里的防汛物资仓库原本建在距此35公里远的县城,今年县里在保证现有县级防汛物资仓库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将防汛物资前移,在此新建了一座防汛物资仓库。不仅如此,在备足防汛物资的情况下,汶上县采取协议储备或“号料”等社会防汛物资储备方式强化防汛储备,与社会服务机构签订关于物资代储、应急调用、事后补偿等方面协议,落实战时人员、车辆、机械和物资保障供应。

汶上县应急管理局局长庞学良介绍,他们实行的是“6+16”防汛工作机制,确定责任制落实、队伍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应急救援预案建设、应急救援演练和问题整改等6个主攻任务,并细化形成动员部署、调整机构、行政首长负责制等16项保障措施,未雨绸缪,落实落细防汛工作。

“我们这套机制细化到了每一个人、每一根桩木,能让相关部门、乡镇(街道)在汛情到来时知道干什么、怎么干,而不是手忙脚乱。”汶上县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刘忠林介绍。他们层层分解防汛工作任务,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建立了全覆盖的网格化责任体系。同时组建42支综合应急、专业应急和乡镇常备队伍,开展3次防汛抗旱专题培训和19次基干民兵点验,确保随时能拉得出、用得上。

快速、高效的反应离不开信息化的“大脑”。汶上县投入360万元高标准建设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设7个功能区,整合水务、气象、公安、城管等20个部门视频信号,实现地理位置、安全监管、汛情监测、气象信息、人员物资、单兵图传、重要目标、视频调度等八大功能“一张图、一个网、一键操作”。同时购置防汛抗旱指挥车、无人机和单兵图传等装备,建立起信息畅通、内容全面、直插一线的快速应急反应指挥体系。

新闻推荐

贫困户变身工薪族

本报通讯员路莹天刚蒙蒙亮,街道上就响起呼啦呼啦的扫地声。晨曦中,一人边扫地边清理路边的杂草,到8点多钟,他承包的路段已经...

汶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汶上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