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梁山泊“余流”,即明末清初“东平州”范围内之今梁山县马营湿地,东平县东平湖、汶上县蜀山湖、南旺湖等湖泊,以及境内河流 解密“梁山泊遗存”
□ 本报记者 于国鹏
《水浒传》以梁山“八百里水泊”而兴,梁山泊又因这部小说而著名,一百单八将聚义梁山,演化出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读过《水浒传》的人,几乎无不希望到梁山泊一游,亲身感受一下那里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
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杜贵晨说,从清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看,“梁山泊”并未完全消失,“梁山泊遗存”研究有利“梁山泊”历史的揭蔽与深入探讨,有利于黄淮海地域文化研究,有利于山东“水浒文化圈”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有利于山东省十大旅游目的地品牌之一“水浒故里”的建设,也非常有利于通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推动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梁山泊”并未完全消失
杜贵晨介绍,历史上梁山泊是古大野泽近梁山的部分,数千年间,因黄河屡有决口,影响到水量注入而时大时小,至宋代号称“八百里水泊”。后世黄河改道,梁山泊渐以水退为田,至今梁山周围,一望平畴,而世间似再无“梁山泊”了。正因此,不仅现行中国地图不再有梁山泊的任何标注,即使梁山当地人也多承认“梁山泊早就消失了”。这个说法,未尝不是今人的眼见为实,但仔细想来,似乎又缺乏历史的观点,也不是从以当年梁山为中心的“八百里水泊”故地的全部看问题,所以不够准确,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作出科学的结论。
杜贵晨说,梁山泊因梁山得名,作为古水域,汉唐以降多见于史籍,明清人也多有关注。《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梁山泊“余流”,即明末清初“东平州”范围内之今梁山县马营湿地,东平县东平湖、汶上县蜀山湖、南旺湖等湖泊,以及境内河流,均为“梁山泊遗存”,“梁山泊”并没有完全消失。
《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三《山东四·兖州府下·东平州》中,这样描述其沿革:“梁山,州西南五十里,接寿张县界。本名良山,汉梁孝王常游猎于此,因改为梁山。《史记》‘梁孝王北猎良山’是也。山周二十余里,上有虎头崖,下有黑风洞,山南即古大野泽。唐乾宁二年朱全忠击郓帅朱瑄,战于梁山,郓兵败走。宋政和中盗宋江等保据于此,其下即梁山泊也。又棘梁山,在州西四十里。顶有崖,东西判为二,其上架石为桥,可通往来,名曰天桥。”
书中提到,东平州“领县五”,分别是“汶上”“东阿”“平阴”“阳谷”“寿张”。其中,“寿张县”条下,有“梁山泺,在梁山南。汶水西南流,与济水会于梁山东北,回合而成泺”等相关记载。
杜贵晨表示,顾祖禹乃是著名沿革地理学家和学者,其所著之《读史方舆纪要》也是中国沿革地理学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因此,该书对梁山泊沿革的记录值得重视,总体上也应该是可以相信的。
当然,通过细读分析以后,能得出《读史方舆纪要》(下称《纪要》)相关记载所表达得准确含义。主要包括三点:第一,清初“梁山泺”名实俱存,其水域在“在梁山南”。《纪要》虽未记载当时“梁山泺”水域之大小,但其名实俱存而且并未完全消失是一个事实。第二,古“梁山泊”为环梁山之水。《纪要》中,不仅为了区别于明末“在梁山南”之“梁山泺”,而特意说古“梁山泺”,更突出强调的是“汶水西南流,与济水会于梁山,东北回合而成泺”之“环梁山”的“梁山泊”,才是历史上真正的“梁山泺”。这个“梁山泺”因其水势浩大,曾在“宋政和中,盗宋江保据于此”而名扬天下。第三,《纪要》把如今环梁山八百里内自古积水的湖泊,均看作“梁山泊”遗存。
综合以上三点可以清楚,在顾祖禹看来,一方面,清初东平州所领五县中,寿张县当时有名为“梁山泺”的水域“在梁山南”;另一方面,其他四县境内“积水诸湖”,都是古“梁山泺”的“余流”。这也就是说,《纪要》有关梁山泺“今州境积水诸湖,即其余流”之说,不仅表明了顾祖禹认可清初梁山泊尚有遗存,而且可以据此对照地志,确认哪些“湖”为梁山泊之“余流”。
杜贵晨认为,顾氏身后至今又三百多年,虽然陵谷变迁,但考诸实际,如今山东梁山所谓“马营湿地”、东平古“安山湖”(今东平湖前身)、汶上县“蜀山湖”、“南旺湖”等顾氏所谓“梁山泺”的各“余流”尚存。那么实事求是地说,“梁山泊”当然还可以是今“环梁山”周边古遗湖泊及其水系的总称。
“梁山泊遗存”更准确
杜贵晨说,作为我国历史上沿用千余年的区域地理传统,“梁山泺”即“梁山泊”与“梁山”山水一体,相得益彰,既是一个屡经变迁的巨大的水系,又是自古兵家相争的要地,这里也是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赖以产生的地方,积淀着或者说负载了极为丰富的古代自然与人文的内涵,所以说,这一名称自从在古代文献中诞生以来,就是重要的存在,直到今天,仍有被深入挖掘和开发应用的现实理由与时代价值,“‘梁山泊遗存’的提法,理应得到一定的认可与提倡。”
早在2010年10月,在梁山举行“天下水浒论坛”时,前往参会的杜贵晨,曾经建议梁山县把他们所称的“马营湿地”命名为“梁山泊遗存”。当时,这一提议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支持,会议特别为此增加了“梁山泊遗存命名仪式”,来自全国的百余专家学者还为此签名。
杜贵晨解释,之所以提出“梁山泊遗存”,而不主张称“梁山泊遗址”,是因为“梁山泊”以“梁山”为标志,本是水域,而非古建筑之类的遗留。梁山的“马营湿地”位于古代“八百里梁山泊”中心地区,既属古遗水系,今人为之命名,当然就应视以为古梁山泊之遗存水域。称之为“遗址”的话,则名实不符。即使勉强可以流行,那么梁山方圆八百里中低田洼地,岂非都是梁山泊“遗址”了,那对于强调其为一古水域之遗的特质,还有什么意义?
当然,把“环梁山”周边古遗湖泊及其水系总称“梁山泊”(即“梁山泊遗存”),在如今地名应用中也有先例可循。例如,新疆罗布泊的命名就可以当作参考。以此推而广之,“梁山泊遗存”同样具有高度的自然与人文历史价值,而且比较已经消失的罗布泊而言,“梁山泊”至今还多有“余流”,当然更可以在现实生活和通行中国地图中存其名号。
杜贵晨建议,首先,应当重视古“梁山泊”的历史,仿“罗布泊”之例,对其在人文地理上最有价值的时段,也即宋代之“八百里梁山泊”区域予以标识。其次,古“梁山泊”至今并没有完全消失,这一事实应当明确,承认明末清初古东平州境内,也就是现在东平、梁山、郓城、汶上、阳谷等县内古遗“积水诸湖”与河流等,就是“梁山泊遗存”。第三,组织专家对“梁山泊遗存”进行自然与人文地理的勘察和标识。第四,积极开展“梁山泊”历史地理研究,可以为历史与文学研究,以及当今鲁、冀、豫、皖之间黄淮河流域水利建设等,提供可能的参考。
融合“水浒文化圈”资源
5月26日,山东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快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加快鲁南经济圈临沂、枣庄、济宁、菏泽等4市一体化发展。
其中,在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部分明确提出,打造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组建鲁南旅游联盟,依托“三孔两孟”、台儿庄古城等历史文化资源和沂蒙革命老区、孟良崮战役、台儿庄大战等红色资源,打响东方圣地、鲁风运河、水浒故里、亲情沂蒙等旅游品牌,建设全国知名研学旅游目的地。
按照这个指导意见要求,“水浒故里”是要打响的重点旅游品牌之一。
实际上,此前在2017年3月24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其中就已经明确提到,“水浒故里”是山东省加快建设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之一。
通知中要求,重点依托菏泽、济宁、泰安、聊城等市相关旅游资源,以郓城、梁山、东平、阳谷等水浒故事主要发生地为主体,以体现水浒精神的“忠、义、侠、武”为文化特色,系统挖掘水浒文化内涵,全面整合水浒文化资源,构建富有竞争力的旅游区域联合体、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学名著旅游产品群,建立具有广泛关联性的水浒产业体系,打造中国水浒文化(忠、义、侠、武)体验文化旅游目的地。空间布局上以郓城水浒好汉城、梁山景区、东平湖、阳谷景阳冈、狮子楼景区为核心资源,以故事为空间引领,以人物为开发内容,联手做大做强水浒故里旅游品牌,打造地域特色鲜明的水浒文化旅游区。
从通知中可以了解到,“水浒故里”计划打造的主要产品可谓丰富多彩。比如,以“读着水浒游山东”为基本思路,围绕水浒名著和水浒遗迹,推出水浒遗迹寻踪游、水浒文化体验游、水浒湿地生态休闲游、水浒武术修学游、水浒民俗风情游五大产品体系。依托梁山、东平湖、景阳冈、狮子楼、水浒好汉城、宋江故里宋家村等核心资源推出水浒文化之旅、水浒好汉游产品;依托梁山水浒酒文化体验馆、水浒影视城等新兴景观,推出融合文化体验、习武健身、影视旅游的综合性古典文学名著旅游产品。举办中国梁山水浒文化节、中国(郓城)好汉节、景阳冈庙会等活动。
杜贵晨表示,显然,对于“梁山泊”的研究,与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山东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等方面规划紧密关联。因此,提出“梁山泊遗存”有多方面的意义。其中之一,就是有利于揭开“梁山泊”历史与文化的遮蔽,并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梁山泊”因整体久已不存而造成的人们对其认知上的逐渐“失忆”,其所对应现实区域乃至国内外对这一区域的关注,也几乎不再有“梁山泊”视角的考量,如此以来,历史上“梁山泊”所形成的文化已经长时间被遮蔽了。
杜贵晨表示,在当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山东省正努力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深入研究“梁山泊遗存”,寻找那些被遮蔽的故事,不仅有利于挖掘利用好当地历史文化资源,融合“水浒文化圈”资源,还可以真正促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为“水浒故里”品牌的打造增添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来这里看到的是梁山泊的水,自然而然会联想起有关梁山泊的那些故事,命名‘梁山泊遗存’的意义正在如此,那时候,看到的是水,其实看到的也是历史和文化。”
新闻推荐
“三夏”时节,麦田里满目金黄,麦收“会战”进入决胜阶段。农民抓住天气晴好的有利时机,确保夏粮颗粒归仓。一台台轰鸣的机器...
汶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汶上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