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残志坚 刘奉萍花了3年时间完成一幅巨作 6米《清明上河图》绣出感恩
本报记者 盖鸣霆 通讯员 林淑伟
热闹繁华的汴京城、接踵摩肩的市民商贩、船只往来的汴河码头,还有带着浓浓烟火气息的农家院落……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经由一位普通农妇的巧手,搬到了一幅6米长的十字绣长卷上。3年时间,1000多个日夜,身体残疾的刘奉萍靠着顽强的意志力,完成了这幅看似不可能的巨作。而背后支撑她的,是父老乡亲对他们一家最无私、最温暖的爱。她说,这些爱,一辈子也报答不完……
祸不单行 家乡父老让她重获新生
今年55岁的刘奉萍是汶上县南旺镇三里堡一村居民,自幼患有小儿麻痹,躯干严重畸形,唯有依靠拐杖和板凳才能慢慢挪行。丈夫刘咸刚也有肢体残疾,腿脚不便干不了重活,只能帮人看护工地挣得微薄的收入补贴家用。
200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这个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因房屋老旧,刘奉萍又无力翻盖,街坊邻居们了解到情况后,自发到刘奉萍家中,帮其修建房屋。在建盖过程中,被雨水侵蚀严重的墙体突然倒塌,四个村民瞬间被埋在砖堆下。现场一片混乱,街坊邻居帮着联系120,把受伤的村民送往医院治疗,又凑钱把医药费垫付上。经过紧急治疗,虽然邻居脱离危险,可捧着捐款清单,刘奉萍却忍不住嚎啕大哭。她说,街坊邻居的恩情一点一滴都记在心里,日后一定会报答他们。
因为突遇的灾难,刘奉萍心中郁结难以纾解,不幸患上了乳腺瘤,没过多久,又得了白癜风。一个接着一个的灾难让原本就困难的家庭一下子风雨飘摇。为了给刘奉萍看病,年仅15岁的儿子初三没上完就辍学外出打工挣钱。“当时想死的心都有了,自己没能力,还拖累的家人、邻居也跟着遭罪。”刘奉萍说。
大气磅礴 重现了原作的庞大构图
一个偶然的机会,刘奉萍接触到了十字绣。“一开始不大懂,我尝试着绣了一幅《仕女图》,速度比较慢,还有许多打结的地方。”刘奉萍说。“后来越绣越顺手,也懂得了全针、半针、回针一些专业绣法,就又买了几幅。”
记者在刘奉萍的家中看到,《琴韵》《红楼群芳图》《旭日东升》等完工绣品摆了一屋,有的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有的气势磅礴、景色壮观,一针一线,生动传神。
完成了多幅作品后,刘奉萍了解到《清明上河图》市场价值高,便萌生了绣这幅作品的念头。“当时就想着赶快绣出来,能卖些钱,早点还上街坊邻居们的欠款。”3年时间,1000多个日夜,刘奉萍完成了这幅6米长、1米宽的《清明上河图》。“由于长时间低头,颈椎患上了毛病。但终究完工了,我想着能卖个好价钱。”
刘奉萍绣的《清明上河图》从远处看如同用笔绘成,大气磅礴,凑近看,一针一线毫不含糊,不失精致,无论是绣线、面料的颜色还是材质、图案,都别具匠心。作品人物多达几百人,神态各异,桥梁、商铺、门楼等各种建筑相得益彰,整个画面栩栩如生,重现了原画作的庞大构图与北宋繁荣的生活场景。
不忘恩情 余生想为街坊们做些事情
除了绣十字绣,刘奉萍还会做缝纫,有时接点厂里的零活补贴家用,最多的还是免费帮村里人缝缝补补,别人帮自己,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别人,就感到心里很满足。街坊邻居也不时找她聊天、帮忙,觉得烦心事找她一说心里就敞亮。
现在,刘奉萍日子过得虽然不宽裕,但她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我有低保,现在吃喝不愁,儿子也在外地安家落户,还生了一个可爱的小孙女。我现在唯一放不下的事情,就是街坊邻居的恩情还没有还完。”
记者在与刘奉萍的聊天中,没有听到她抱怨什么,说的最多的还是感恩,想着如何靠自己的力量减轻家人的负担,怎样多为街坊邻居做些事情。
新闻推荐
本报汶上讯(通讯员张会霞商坛)近日,汶上县中医院康复科收到患者感谢信,表达了对医院康复医学科医生和护士的深切感激之意。在...
汶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汶上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