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与市乡村振兴指挥部合办 千年古树开新花 汶上县郭楼镇探索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之城乡融合发展路径

济宁日报 2020-06-04 07:07 大字

本报记者王展宏本报通讯员王绍耿

开栏的话: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处在关键阶段,经过近两年努力,济宁市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五大振兴成效明显,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振兴发展典型。为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推动全市乡村振兴工作再提速再升级,今日起,本报与乡村振兴指挥部联合推出“乡村振兴路径模式探讨”专栏,希望对济宁市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能有所启发和帮助。

记者感言:

郭楼镇以城镇乡融合发展走出了自己乡村振兴的路径模式,涌现出一批干事创业好班子、担当作为好书记,当好引领乡村振兴的火车头。

古城村支部书记李召林带领村“两委”转变工作思路,由“说给群众听到做给群众看”。2017年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他主动砍伐自家60多棵大树,动员出让家族宅基地、坑塘共十几余亩无偿捐献给村里建设使用,打开了古城发展的新局面,也改善了干群关系。

崔园党支部书记陈兰勋带领村班子成员从农户手中承包了50亩土地,种植了豆角、黄瓜等蔬菜,当年就获得集体收益6万元,实现了集体收入从无到有;他带领班子成员凌晨4点钟赶集卖菜,被村民亲切的称为“卖菜书记”。

结合党员“示范岗”、党建示范区建设,他们打造了现代农业示范园200亩新品种蔬菜试验基地、500亩胡萝卜种植试验基地、1000亩油用牡丹基地、300亩草莓基地和4300亩农光互补设施大棚,持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奋发作为的内生动力。

2019年,郭楼全镇40个行政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

乡村振兴路径模式探讨

2020年元旦前,汶上县郭楼镇6个村1780户村民整体搬迁入住镇驻地美和佳苑社区82栋居民楼,约7000个农民在村镇融合中成为城镇社区居民。与之前已经入住的马店社区、郭楼社区、万庄社区及即将启动的土地增加挂钩社区建设项目一并算起,以镇驻地为中心建设的现代化社区将先后吸纳来自14个村,近3万农民入住。总人口过5万的郭楼镇城镇化率达到60%。

郭楼镇中心驻地规划在西周初期周武王分封的诸侯国“郕国”的都城——古城村,这个繁衍生息3000多年的古老村庄神奇地向人们展示着它在新时代的幸福蜕变。

近年来,以推进村镇融合为发端,郭楼镇逐步走上镇村、城镇融合,产城融合,农文旅融合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践行着生产园区、生活社区、生态景区“三区同建”的理念,从内容到形式不断改写着传统乡村的概念。2019年在济宁市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创建中郭楼镇城乡融合发展示范片区被列为济宁市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走在全省先进行列。

农民变“居民”城乡融合“红利”多

“搬到楼上后,孩子上学离得近了,老人看病也方便了,以前俺两口子进城打工,不能伺候老人和孩子。现在我离城近了,坐公交车上班,孩子妈在小区物业上班,下班后能陪着孩子到小区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看书学习,还能照顾家里,收入也不比城里打工差!”搬进美和佳苑社区的王先生高兴地说。

村民的心声自然而淳朴,在高标准的现代化社区,他们也由纯粹的农民变成城镇居民,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文化、教育以及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

郭楼镇党委书记李福坤介绍:“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我们以‘城带镇、镇带村、村带人’联动提升,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路径 。”

围绕小城镇连城带乡的核心功能定位,镇政府加强人口流动、资源调控、产业调整、基础设施、绿色生态空间等方面的规划与管理。

2018年,郭楼镇聘请北京清华大学文化旅游创意学院、南京中设设计集团为其高标准编制发展规划,确立了城乡融合发展“一镇三区”总体规划。如今,郭楼镇从东向西依次形成了三大功能区:即,东部依托8个省市级美丽乡村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片区;中部依托镇驻地改造、美和佳苑新型社区和古郕AAA级田园景区,建成生态宜居生活区;西部依托阳城煤电、华能光伏项目,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区。基本构建起20平方公里城乡融合示范区框架,布局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教育是郭楼镇一张耀眼的名片,办学教学质量多年来一直稳居全县前茅,以此来牵动其他各项服务要素向片区集中。

镇驻地高标准建设为民服务中心,设置10个窗口、24个工位,实行“一站式”“网格化”服务;建有老年公寓、中心幼儿园、24小时自助图书馆、电影院、科技馆;还改造提升卫生院等配套设施,让群众享受到城里人的公共服务。

在片区村,持续扎实推进美丽乡村标准提升和景观化打造。目前,该示范区内的20个村庄,打造省级、市级美丽乡村15个,美丽乡村覆盖率达到75%。村庄道路实现“户户通”,主要道路路灯安装率达到100%,实现高标准农田林网化率达100%,镇域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达100%,村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以上,村容村貌生态宜居。镇村之间,通过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向片区村庄互联互通,形成“以镇带村、以村促镇、镇村融合”的发展格局。

聚人聚地聚项目产城融合发展有奔头

郭楼镇曾经空壳村现象普遍,农田闲置、宅基地零乱、土地废弃。他们通过村庄整治、镇村融合、产城融合,激活了土地,既为土地规模经营和产业发展腾挪空间,又促使城镇化大踏步向前。

通过盘活利用闲散土地,全镇共腾退宅基地130宗,复垦建设用地90余亩,复垦林地380余亩、工矿废弃地300余亩,共计节约土地1500余亩,每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把“沉睡的资产”变成“造血的资本”。

加快土地流转,示范片区总耕地1.85万亩,土地流转达到1.76万亩,为土地规模经营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示范片区新型经营主体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种粮大户发展到230家、家庭农场9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60家。古城村从“空壳村”蜕变成“景区村”,村集体通过三资清理、对外租赁、土地和基础设施入股、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开办农家乐和民宿等,村集体收入达到45万。群众年增加收入500多万元,幸福指数大幅提升。古城村被授予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森林村居、全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

一批好项目、大项目相继落户。2017年,5000亩塌陷地统一流转,先后引进华电和上海孙桥溢佳投资7.6亿元新建农光互补项目。2019年以来,示范片区内共引进板材家具、新型材料、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循环工业等产业项目8个,初步形成了自身的产业体系,安置3500名农民在家门口就业。

郭楼镇一二三产业发展在城乡融合中得到不断的滋养。

“镇在画中”打造生态名片筑巢引凤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和根本标准。围绕这个标准,郭楼镇提出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三生三美”的发展理念,打造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投资,留住人才。

“我是一个刚刚毕业的生物学博士,来到郭楼镇,就被这里美丽的乡村和现代化智能温室所吸引,我当即决定加入郭楼镇葆婴堂母婴科技有限公司的博士后工作站。”刚刚博士毕业的贺立龙对记者说。

靠口碑相传,郭楼镇先后招引博士后、博士、专家15人,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省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在古城村建起200亩的新品种实验基地;培育出“草莓专家”徐建华、“菊花专家”郭玉来等农村实用人才300余人,构建起“科技带头人+农业专家+乡土人才”的乡村振兴人才体系,为乡村振兴带来新技术、新成果。

“郕国故都、荣子故里”是郭楼独有的文化品牌,深挖文化脉络,探索“园区+景区”发展新模式,农文旅融合发展,把市民引入乡村来休闲、观光、体验,2019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

农村是城里人的根,是故土和乡恋。小城镇是连接城乡的天然纽带,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郭楼镇正在积极探索的城乡融合绿色生态发展模式令人期待。

长按小程序码识别查看详情

分享自美翻了我的村

社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

新闻推荐

面塑艺人杜庆省:与面塑结缘的那些年 玩转指尖艺术 小面团捏出新花样

本报记者盖鸣霆通讯员荣静静走进汶上县刘楼镇面塑艺人杜庆省的工作室,随处可见的面塑作品令人目不暇接:眉开眼笑的寿公寿婆...

汶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