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的煎饼季 李德显

济宁日报 2019-12-20 12:11 大字

进入冬季,就到了家乡的煎饼季节。从早到晚的袅袅炊烟,沁入心扉的浓浓煎饼香味,不时的在大街小巷飘荡着。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乡村情景。

这个季节,豆秸、玉米秸都干了,是摊煎饼的好烧柴,稳火好、上火快,冬春季节的食粮要在这个季节准备。十几家一个煎饼鏊子轮流使用,轮上两轮就到了年关。有的一家要准备上百斤面粉,一摊就是两三天。面粉大都是地瓜干、玉米、高粱合成的,用粉碎机一轰隆就是上好的煎饼原料。那时候白面是奢饰品,谁都舍不得用,要留着春节让全家人吃一顿水饺,或蒸几个馒头待客用的。

济宁的煎饼有用面糊刮的,有用面团滚的。我家乡汶上的煎饼,大都是用面团滚制的。摊煎饼可是个技术活,面团硬了鏊子粘不上面,面团稀了手又捧不住,也不好让面团滚动。不软不硬的面团,才能容易摊制煎饼。

摊煎饼时,先用布抹上一点食用油,把鏊子擦拭一遍,而后把面团往烧热的鏊子上一按,只听得“吱吱”作响,在蒙蒙的蒸汽中,面团不停地滚动着。等鏊子全部粘上面粉,在热源的作用下,煎饼周边均匀翘起,最后用手一揭,一张厚薄均匀的煎饼才算摊制完成。

烧火的也要技术高超,火大了鏊子滑面团,火小了煎饼揭不下,要稳火慢烧才行。谁家媳妇不会摊煎饼,要被街坊邻居笑话,姑娘出嫁前要学会摊煎饼,才算是受人夸赞的好媳妇。

煎饼的种类有很多,有刚摊后迭起的软煎饼,现吃现做的菜煎饼,加芝麻五香粉的咸煎饼,还有重复烙制的酥煎饼。软煎饼有嚼劲,卷棵大葱蘸大酱,别有一番情趣,两个煎饼下来,累得两腮酸疼。酥煎饼干焦,吃上两个能把嘴角磨出血来。还有那菜煎饼,虽然松软可口,却不宜久村;唯独那软煎饼和酥煎饼,能伴随人们度过整个冬季。

那时候的冬天,整个冬季的忙,修桥、挖河全靠人力,家里人怕出工的着凉,总是让他们带上大包大包的煎饼。人们赶集上店,要怀揣几个煎饼;村干部去县城开会,也要带上煎饼。为的是在那时兴粮票的年代不饿肚子。

煎饼是农民整个冬季的时令口粮,是农村游子的方便食品。我的高中,就是煎饼陪我度过的。每个星期六的任务,就是回家带煎饼。第二天一大早,母亲总是早早地把一大包煎饼准备妥当,让我在学校尽情的享用。看到一家人每天地瓜、瓜干糊糊就咸菜,舍不得吃上几个煎饼,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我计算着六天煎饼的数量,尽量为家里省下几个煎饼。可母亲发现后,也总是把我拿出的煎饼再放回去,直到我离开家门才放心。那时我在想,如果能可着肚皮吃上煎饼也是一种幸福。

光阴似箭,岁月穿梭。匆匆一晃几十载,家乡的煎饼鏊子没有了,会摊煎饼的大妈们变少了,有的地方甚至把煎饼制作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但煎饼季的浓香,忙忙碌碌的身影,时刻勾起我对家乡的怀念。“煎饼卷大葱”的文化符号,时时激起我对家乡亲人们的感激和敬仰。

新闻推荐

直击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八) 步步深入 重拳出击 济宁市开展安全生产领域“打非治违”专项整治行动

汶上:强化专家使用,细化排查整治细化排查整治工作。安全生产“打非治违”工作开展以来,面对煤气罐事故频发的情况,汶上县中都...

汶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