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县白石镇凝心聚力、加压奋进,各项工作实现新突破,“富美白石”建设迈出新步伐 昙山脚下展新颜

大众日报 2019-10-29 09:53 大字

□胡克潜 高井玉 赵运贤

昔日荒山野岭,如今瓜果飘香,秋日的昙山凉风习习、物华苒苒。一片山水养育一方百姓。山下,杨庄村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刘鹏将核桃生意从小打小闹做到了几十万元的规模;夏村的吴进军开发出百合花茶、食用百合、药用百合,今年的订单超过了30万元;庞楼村的土地改革增加了村集体收入,305户老百姓原来吃水难现在吃上了健康的直饮水;原西营村的张汝中搬进了120平方米的三居室,如愿“过上了城里人的日子”……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汶上县白石镇党委政府从没停下奋斗的脚步。“我们要在昙山下建出一个经济强镇,一个生态优镇,一个旅游名镇。”白石镇党委书记汪林的话掷地有声。近年来,全镇紧盯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凝心聚力、加压奋进,招商引资、产业转型、园区升级、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等各项工作实现新突破,“富美白石”建设迈出新步伐。去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481万元,增长2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32元,增长8.5%。先后荣获中国核桃之乡、省旅游强乡镇、省森林乡镇、省劳动争议调解综合示范单位等市级以上荣誉称号。

循环经济点“石”成金

10月10日,济宁金筑新型建材科技有限公司车间,随着技术人员轻轻点动手中的鼠标,巨型生产设备轰隆隆地有序运转,一块块不同规格的板材、砌块从生产线末端鱼贯而出。“我们公司产品的原料就是石材厂切割石材时产生的锯泥。”公司法人代表胡昌信介绍,白石镇每天产生的锯泥超过1万吨,原来这些锯泥被随地直接倒掉,不仅污染环境还占用场地。他们利用先进的工艺和设备,每天能消耗锯泥100多立方米,生产出的新型节能墙材料每立方米价值500多元,不仅经济节能,而且绿色环保、施工方便。

“让石材产业成功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由之路。”汪林表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既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又要有转危为机的方法。白石镇的产业被贯穿境内的济北旅游大道一分为二,路西是以核桃为主的林果业,路东则是石材产业。镇内花岗岩储量约13亿立方米,品种以黄锈石为主,是远近闻名的“锈石之乡”。全镇共有石材加工企业313家,主要生产板材、环保石、花坛石、栏杆石、异型雕刻等10多个品种,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年产值已达12亿余元。经过20年发展,中低端加工不仅污染环境,而且没有最大程度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石材产业进入了必须要转型升级的阶段。

“我们对锈石进行了‘稀缺资源’的重新定位,并通过引进新的商业综合体,打造高端石材和室内精装等产业,提升产品附加值。”汪林说,镇里将重点引进人才,建立锈石研发设计中心,通过新产品引领消费市场。近年来,白石镇引进了10多家像金筑一样的新型建材企业,将原来直接废弃的石材下脚料变废为宝,开启全链条加工模式,打造循环经济。除了板材和砌块,锯泥去三氧化铁后,可作为瓷砖的骨料,深受建材市场欢迎。

围绕石材产业的转型升级,当前,白石镇投资8亿元正在建设占地400亩的高标准石材园区。项目建成后,可容纳标准化企业12家,入园企业完全达到环保排放标准,实现锯泥粉尘的集中处理,要求入园企业全部更新高精尖端石材加工设备。此外,当地还计划在境内高速口附近建设一个物流园区,不光让白石镇的锈石产品走向全国、全世界,还让外地的石材到白石来加工,实现买全国卖全国。

产业振兴以“核”为贵

白石镇核桃种植历史悠久,北泉村存活百年核桃大树有800余株。全镇核桃种植主要集中在镇域西部昙山周边,种植面积3.6万亩,是山东省连片种植面积最大的核桃种植区。拥有“金昙核桃”商标与“白石核桃”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级核桃生产基地”,被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在我们镇,做活核桃文章是产业振兴的必由之路。”汪林介绍,近年来,白石镇持续巩固核桃产业,适当扩大种植面积,对中低产业园进行改造的同时,鼓励农户进行板栗、榛子、鲜果等产业的差异化发展,避免核桃独大可能带来的市场风险。白石镇结合昙山景区的打造,通过举办节庆活动发展乡村旅游,把以核桃为主的农产品推向市场。今年是第二年开展核桃文化节,游客数量达到12万人次,初步形成核桃销售、核桃新品培育、文玩核桃、核桃特色旅游业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链条。节庆活动上,促成合作社和外地客商签订合同,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建立稳定交易关系。

杨庄村的刘鹏就是节庆活动的受益者。10月9日,虽然镇里的核桃节已经过去近2个月,刘鹏依然通过网络和当时对接上的客商洽谈生意,一天发出七八百斤核桃,近1个月左右的时间,他的线上销售量达到了3000斤。作为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刘鹏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在昙山周边流转土地400亩,种了1300多棵核桃,今年这一季收获了3万多斤。这几年,家乡不仅给予政策扶持,提倡农民通过发展林果业,还大力发展乡村游,打造了昙山风景区,每逢周末都有几千人次的游客量。借着大环境,刘鹏发展起核桃采摘游,颇受游客欢迎,这帮助公司的年销售额突破40万元。他同时还在核桃林下养殖了1500多只芦花鸡,按120元每只计算,这种立体式经济让他能多收入10多万元。不仅如此,刘鹏还优先让周边贫困户到林子里打工,带动13位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致富。

以昙山为载体,以核桃为引领,白石镇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当地以昙山风景区为核心建设的昙山田园综合体项目,规划建设乡村旅游、儿童主题乐园、特色种植、农产品加工“四大板块”,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园,总规划面积2.6万亩,辐射周边7个村。镇上围绕“山、水、林、石、人”等特色资源,在昙山周边7个村实施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提升村容村貌。新增土地流转6000余亩,建设了北泉雪桃园、儿童水上乐园、尚书精品果品园、泰东生态园等13个特色产业项目。夏村新建百合深加工车间、农产品冷库,寨子村利用旧村改造复垦地建设儿童主题乐园,贾村依托土地流转发展梅花、流苏等珍稀苗木种植1000余亩,庞楼村依托“三资清理”“三权分置”整合闲置土地资源发展茶叶种植200余亩,北泉依托土地流转发展山楂、雪桃等300余亩果木种植,孔新精心打造红叶谷、把玩核桃园、板栗园等300余亩等等,把经济发展与改善生态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实现了村美民富双丰收,探索出了山区村可持续发展的好路子。

惠及民生玉汝于“城”

“想姥姥、姥爷了吧,过年的时候回来,姥姥给你做好吃的……”10月9日,白石镇棚改小区西营小区63岁的居民张汝中正和老伴跟远在青岛的外孙女通起了话。自从2年前从农家院搬进了三室两厅的楼房,老两口一有空就和在外地定居的3个儿女打电话。“原来住平房,院子里根本干净不起来,逢年过节孩子们回来,连上个厕所都不方便。”张汝中说,这两年上了楼,吃水免费不说,做饭不用再烧柴火了,上厕所也改成水冲马桶了,屋子每天被老伴收拾得窗明几净,地板锃亮,逢年过节,孩子们回来的次数也多了。“活了大半辈子,咱也过上了城里人的日子。”老张笑得合不拢嘴。老两口将地流转出去,平常在周边企业里打打零工,日子过得幸福自在,儿女们身在外地也能安心工作。

白石镇位于汶上县东北部,石材产业吸引了2万余外来务工人员,加上本地居民,常住人口超过6万人。人员结构特殊,为了更好地惠及民生,白石镇近年来启动小城镇建设,围绕便民利民、服务民生,规划建设了住房、教育、医疗、餐饮服务、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近年来,在棚户区改造有序推进下,东营、白石、西营三大片区30栋住宅楼开工建设,白石社区西营片区回迁楼建设全部完成,已经有110户群众像老张一样住进了楼房;东营片区20栋回迁楼全部封顶,年底前将可全部入住。

白石镇坚持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持续加大投入,前郑、小楼小学异地新建项目完成主体建设,教育硬实力得到全面增强。2019年,投入2500万元高标准建设白石镇中学综合楼,前郑、小楼小学餐厅操场等配套设施,满足群众教育需求。当地快速推进市级医联体改革试点工作,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成功创建省卫生乡镇。计划投入4000万元,在镇驻地建设医养结合项目昙山幸福苑,大力发展农村老年人互助养老院,实施敬老院升级改造工程,推进老年公寓和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加快编织覆盖镇村的养老服务体系。投入40余万元,对镇为民服务中心进行升级改造,提升为民服务水平,逐步建立了“进一个门,办所有事”的便民利民体系。

“我们要把白石镇打造成汶上县东北部区域中心镇,要让镇驻地周边发展得像县城一样。”汪林介绍。针对全镇地势高导致一直缺水的现状,白石镇在附近的泉河建设高压泵站,将河水从70—90米的落差下引入白石。近期将在全镇27个行政村全部覆盖直饮水工程,不光让老百姓喝得上水,还喝得上健康好水。与此同时,投入1000余万元,在镇驻地全面展开“十个一”创建工程,塑造镇域经济文化中心门户形象,推动实施了线路入管网整治、街道路面人行道整治、绿地绿化整治、建筑物立面整治、标牌标识整治、经营和交通秩序整治6项整治提升工程,城镇面貌明显改善、人民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

新闻推荐

只留清“气”满中都 汶上县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侧记

本报通讯员胡克潜张格平王勇秋日的汶上大地,安泰祥和,悠远的中都故里,碧空万里。这段时间市民的“朋友圈”经常被蓝天刷屏,常...

汶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汶上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