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蟋蟀一声鸣 妙趣横生大产业

济宁日报 2019-09-21 11:06 大字

本报汶上讯(通讯员梁萌萌)“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正得雨声多”。每到八九月份,汶上杨店镇庙口村便成为一个中心,由于杨店周边的蟋蟀质量好,头圆、牙大、腿须长,颈粗、毛糙、势强,吸引了来自上海、北京、天津、江苏等全国各地的蟋蟀爱好者来这里“淘金”。天刚亮,整个交易市场顿时热闹了起来,虫鸣声、讨价声此起彼伏,村民在摊位之间来回穿梭,熙熙攘攘。

庙口蟋蟀交易市场摊位从北头一直摆到南头,至少有200个,每个桌子上放着细长的枯草杆、小网兜、手电筒、瓷罐等工具。当地的村民们小心地拿着自己的“宝贝”,不停询问价格,都想让自己的“宝贝”卖个高价钱。众多摊位前有来自北京、上海、济南等地收购蟋蟀的经纪人。杨店镇庙口村的蟋蟀交易市场吸引了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蟋蟀爱好者,济南市蟋蟀协会副会长白锋介绍,“汶上蟋蟀皮壳比较骁老,牙也比较硬,耐斗是它明显的优点,汶上蟋蟀这个名片越来越好。”

“这个品相好,怎么也得给3000块钱;不行,1000太少了”。买卖双方你一言我一语来回砍价。笔者眼前这位村民五十上下的样子,她头上戴着顶灯,环绕腰间的布袋鼓鼓囊囊装满了瓶瓶罐罐,她豪爽的笑声迎面扑来,眼前这个泼辣开朗的中年妇女名叫刘菊,她是附近的村民,逮蟋蟀超过二十年,她来来回回找了几十个摊位,最终以2000元的价格成交。刘菊告诉笔者,“我们夫妻俩逮蟋蟀二十年了,一般在外边打工,到逮蟋蟀的时候就回家来,昼伏夜出很辛苦,但收入确实可观,往年我卖的最贵的有六千的,今年卖的有两千的,其他二三百、三四百的都有。”

每只蟋蟀少则三五元,多则几百元、上千元,极品蟋蟀万元以上。一个虫季不到两个月,基本上只要是逮蟋蟀的收入在一万到一万五左右,多的可达数万元,小小蟋蟀也成了当地村民的致富虫。郭玉虎庙口村餐饮经营者:“杨店蟋蟀品质高,每年来收购的蟋蟀经纪人逐年增多。我这个酒店住宿、餐饮,周边的小吃超市,每到虫季,镇上的餐馆、旅店挤满了客人。那么多人和摊位,除了吃住不说,陶罐、泥土和草都能拿过来卖钱,目前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小蟋蟀大产业。”

据了解,依靠“蟋蟀经济”,拉动了杨店镇酒店住宿、蟋蟀用品、摊位租赁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原来只是地简单的蟋蟀市场,从去年开始组织蟋蟀文化节,邀请县剧团表演节目。我们准备以蟋蟀为媒,以虫会友,搭文化台,唱经济戏,通过文化惠民带动全民创业,实实在在富民增收。

新闻推荐

豆腐皮里的“致富经”

本报汶上讯(通讯员何通)9月3日一大早,笔者走进汶上县苑庄镇东官庄村,在村民孔德奎的豆腐皮作坊里看到,45岁的他和妻子正把当天...

汶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