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小伙汶上出差,寻得曾祖父珍贵档案 跨越61年,与曾祖父的足迹相逢

济宁晚报 2019-07-29 10:05 大字

本报记者 盖鸣霆

通讯员 胡克潜 戴鸿玺 杨军

都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话用在23岁的江苏小伙王书法的身上再合适不过。王书法的曾祖父在济宁市汶上县工作了20年之久,不过由于异地的原因,老人的这段经历后人知之甚少。让人没想到的是,近日来汶上出差期间,在汶上一中几位老师的热心帮助下,小王不仅见到了曾祖父生前的好友,更找到了61年前曾祖父从教的珍贵档案。一家人既为这场跨越了一个甲子的“重逢”感到不可思议,更对孔孟之乡的热情好客心存感激。

一次出差,与曾祖父工作过的地方邂逅

王书法告诉记者,7月25日一早单位临时通知他到汶上出差。临行前,小王特意跟父母打了个电话。电话另一端的父亲听到他要去汶上,热情高涨地告诉小王,曾祖父在那里工作过20年,对汶上有很深的感情。如果此行有幸能拜访到曾祖父的故人,了解一些老人的故事那就更好了。父亲的一番话,一下子让王书法激动起来。原来,小王的曾祖父王世隆1958年至1978年间先后在汶上一中、四中、五中等学校教书,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汶上,也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学生。

“到达汶上后,我先是从网上搜索了汶上一中的办公电话。本来以为假期学校没人,但没想到很快电话接通了。而且了解到我的情况后,接电话的老师又联系到负责档案管理的王新民老师。王老师没有半点推脱,爽快地告诉我‘如果你需要,可以随时过来!’,让作为外地人的我分外感动!”采访中小王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不怕麻烦仔细翻阅,几千份资料里找到档案

挂掉电话之后,小王又高兴又忐忑。当天下午便匆匆赶到了汶上一中。

“走进档案室,只见数十个档案柜摆放得整整齐齐,而在一堆已经发黄的资料中,则是王老师耐心翻阅的身影。那个身影,一下子就把我深深打动了。”小王告诉记者,接到电话之后,王新民老师便直奔档案室寻找。可学校建校70多年来积累的档案数量巨大,找起来谈何容易。所以王老师只能按年份逐一查询,并把1958年的几千份老师档案信息列为重点查找对象。不过,不像今天档案分类很明确,1958年的档案并没有分类,只能一个一个翻阅。整理了几个钟头才在一本教职工的花名册上找到了王世隆老师的个人信息。“姓名王世隆、曾用名王传辉,担任学科为初一语文、薪额47元……”老人的一生,因这一份发黄的档案渐渐生动起来。

更让小王没想到的是,花名册上与曾祖父紧挨着的另一个名字郭鹏举老师,是王世隆生前的挚友,目前还健在。于是,在几位老师的热心引荐下,小王又得以拜访曾祖父的老同事。“从郭老先生家里出来之后,我第一时间给家里打了电话。父亲听到之后都惊呆了,一直说着‘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很多年前我们家便想整理曾祖父的相关信息,可迟迟未能成行。没想到这次出差,却让我们夙愿以偿。汶上这个地方真不愧是孔子初仕之地,对我这个外地人真的太友善了!”小王激动地说道。

是优良家风的传承,更记录时代的变迁与进步

“曾祖父是老曲阜师范学院的毕业生,也是我们家里的第一代大学生,家族的骄傲。因此找寻曾祖父的档案,除了是对长者的怀念,更是对良好家风的传递。”采访中,王书法告诉记者,曾祖父为人刻苦、严谨、笃实、耿直。听曾祖母说,曾祖父年幼时便很喜欢学习,隆冬腊月也看书到深夜。由于那个年代都用陶制的火罐子放在脚边取暖。有一次,曾祖父读书太入迷一不小心将火罐子踢翻,被子烧着,竟然没察觉到。幸亏家人透过窗纸,隐隐约约看见了浓烟冲天,大喊他的名字,才及时消灭火情。曾祖父从汶上回来后,组织安排了三个工作岗位:银行、地方政府和老师。曾祖父面对工作安排,微微一笑道:“我这个人平生不爱做官,也不爱钱,唯喜读书。所以,还是让我当老师吧。”因此,从1978年回到江苏老家,曾祖父又继续从教直至离休。

“虽然查询档案的过程很复杂,但是看到小伙子的心愿如愿以偿,我们也很欣慰。从事档案管理工作几十年,我深知档案不仅记录着个人的成长,而且更记录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王世隆老人正好1946年参加工作,可以说见证了新中国的成长。在老人的一份档案上,我们就发现老人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工资是160斤小米,后来变成了180斤秋粮。1953年则领到了37元工资,到1958年来一中教学的时候则领到了47元的工资。这些数据,不仅仅记录着王世隆老人个人的工作轨迹,同时更是国家发展的最真实体现。” 王新民说道。

新闻推荐

燃气安全进社区

“我们这个小区是去年初回迁的,现在各家各户都统一使用天然气,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听说今天有专业人员来讲解安全用气常...

汶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汶上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