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阔天地在田园 小小地瓜苗 富民大产业
本报记者杨国庆
本报通讯员蒙蔚魏玉季贺波摄影报道
春回大地四月天,产业振兴富田园。进入四月,刘文学的金藤薯业开始了一年中的销售旺季。每天有十几个品种的近200万株地瓜苗从汶上县次邱镇发出,销售到全国各地,有的还出口到欧洲和中东地区,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当地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这位昔日帮父亲种田的产业工人经过十年艰辛创业,立足本土,深耕农业,带领种植大户创办地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为社员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把小小的地瓜苗做成了富民大产业,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刘文学也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地瓜育苗“土专家”。
1997年,23岁的刘文学辞掉面粉厂的工作,回到家里帮父亲种起了地。父子二人承包了50亩试验田,在尝试种植小麦、大豆、花生、地瓜等农作物后,最终决定从事地瓜育苗和种植。由于当时品种老化且没有种植经验,加上缺乏育苗技术,造成地瓜减产,薯种出苗率低甚至不出苗,连续两年亏损。面对困难,刘文学不断向专家请教,向农业技术人员学习,积极参加农业科技培训班、农业技术博览会等活动。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五年多的刻苦学习和摸爬滚打,他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当地种植地瓜苗的经验。
有一次,泰安市良庄镇的李先生来到刘文学的地瓜育苗基地,想要在3月初购买地瓜苗。按照以往的育苗规律,一般要等到4月中旬才开始剪苗出售,想在3月初出苗,春节前就得开始育苗,而当时根本不具备育苗条件。为了满足顾客要求,刘文学四处打听、向农科院的专家请教,终于得知建冬暖式大棚就可以提前育苗。于是,刘文学投资十万元建起冬暖式育苗大棚,尝试在春节前育苗,成为全省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截至目前,刘文学已建设冬暖式大棚16座,500平方米拱棚400多个,用于高标准、规模化育苗,开启地瓜育苗新时代。
让刘文学没有想到的是,早育地瓜苗竟吸引了福建、河南、深圳、辽宁等地的客商,2013年,地瓜苗更是第一次乘坐飞机,去到新疆。近几年,在镇政府的帮助下,刘文学流转村内800亩土地,用于专业育苗,为农户种植优质种苗提供保障。现如今,刘文学的地瓜苗已成功销往全国各地,实现年销售额800万元,成为赫赫有名的“地瓜大王”。
致富不能忘乡邻。面对地瓜产业的良好发展前景,刘文学决定带动村里的群众一起共奔致富路。2009年,刘文学和6名地瓜规模种植户创办了汶上县曙光地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103户。
合作社为社员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建立社员种植档案,及时了解种植信息,统一提供优质种苗及专用化肥、农膜、生物药肥。购置地瓜种植收获专用机械免费供社员使用,同时,设立技术服务热线电话,配备技术服务车2部,及时到田间地头做技术指导。为抵抗市场行情低带来的价格风险,缓解社员销售压力,合作社每年回收、销售社员地瓜2000余万斤。去年,刘文学筹资200万元建设地瓜储藏窖2处,可年储地瓜600万斤,带动地瓜种植面积22万亩,使社员实现增收1216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带头人”。
“要按老样子育苗就和其他育苗户育出来的苗没什么两样,也就不存在什么竞争力。而经过脱毒的地瓜苗几乎没有病毒,产量至少要比普通苗亩产高1000多斤,增产幅度高达20%。”刘文学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他积极与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福建龙岩市农科所、甘薯产业技术体系济宁实验站建立合作关系,培育脱毒苗,引进新品种。虽然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研究经费和时间,但刘文学始终坚持品质至上,二十多年来,他卖出的地瓜苗从未出现苗弱、带菌、成活率低的问题,使得“金藤苗”成为市场“抢手货”。
今年,最让刘文学高兴的是,他成功与甘薯产业技术体系济宁综合试验站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地瓜脱毒实验室,专门用于地瓜苗的脱毒及新品种的培育,让他的“汶薯梦”照进现实。
夫妻同心共创业
国家政策促发展
农民就业有岗位
推广摘得国家奖
土地流转收益多
品种丰富引客来
儒商精神接四海
销售渠道“朋友圈”
订单农业销路广
严把优质种苗关
新闻推荐
给农民群众一个信任 给基层干部一个清白 郭仓镇 公共资源“阳光交易”促增收
给基层干部一个清白郭仓镇公共资源“阳光交易”促增收本报汶上讯(通讯员何西安李玫)3月22日上午,郭仓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会...
汶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汶上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