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记录济宁历史 折射地域百态民生 济宁地名有深“意”

济宁晚报 2018-12-07 10:01 大字

本报记者 王艳茹 摄影记者 李娇

文字,传达灵魂深处最幽微的秘密,折射古代先贤最深刻的智慧,留存每个时代最绚烂的思想,记录民族血脉最瑰丽的历史。

在济宁这片土地上,见证了物换星移和世事变迁,人们说,故乡是镌刻在人身上最深的烙印,终其一生,我们都被她塑造着,影响着。然而,我们对她知之甚少,正是因为有了文字,人们才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哺育我们的地方。本期,记者采访了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的梁玉振先生,他多年从事古文研究,通过结合史料说文解字,诠释济宁县市区地名的历史渊源。

文理兼修 数学系学霸也偏爱毛笔字

1962年,梁玉振先生出生在金乡县的小村庄中,谁都想不到,十六年后,他成为那个村子里第一个大学生。16岁的他,正好赶上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年,一场不受年龄、地域限制的考试,一石激起千层浪,吸引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和热情,而对哥德巴赫猜想怀有浓厚兴趣的梁玉振,在激烈的竞争当中拔得头筹,考入师范大学数学教育专业。

当时全县仅考取了几十个大学生,贴着的大红榜、乡亲们的夸赞,在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梁玉振激动的心情已经溢于言表。大学系里的学生年龄跨度很大,父女同班也毫不稀奇,印象里当时已三十多岁的同学上大学前会刻钢板,写得一手好毛笔字,令梁玉振十分羡慕。等到寒假回家的时候,乡亲们一看“大学生”回来了,拿来了小瓶墨汁和毛笔,嚷嚷着让梁玉振帮忙写对联,“这可难倒了我啊!我只见过同学写毛笔字,自己却是不会的。”现在想起来,面对乡亲们热切的期待,梁玉振仍然心有戚戚。急中生智,他想到有一位老先生曾读过私塾,一手毛笔字写得让人拍案叫绝,原本想要推辞的老先生,一看梁玉振确实着了急,也就写下了对联“爆竹声中一岁除,总把新桃换旧符。”等乡亲们把对联拿到手里,连连称赞,勉强过了关的梁玉振这才捏了把虚汗,下定决心练好字,并开始了古文和书法的研究。他从楷书入手,从颜真卿的《多宝塔》练到《勤礼碑》,从隶书到篆书,也逐渐走上了对甲骨文的探索之路。

字含深意 地名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

据梁玉振先生介绍,在济宁县市区的地名当中,因河流得名的有济宁、兖州、泗水、汶上;因图腾崇拜转向产业文化得名的有任城和邹城;因祭祀文化得名的有嘉祥;因青铜文化得名的有金乡;因山丘、渔猎文化得名的有梁山、微山、曲阜和鱼台。

古代在为河流取名时,通常选取一个最具其河流文化特征的字加水旁。在“济”字的象形文字中,齐的形状很像麦穗,代表着一望无际的麦浪,水字旁三点代表水多。为什么麦穗是最具济河特性的文化特征呢?这就要追溯到济河的起源了,济河发源于河南省的王屋山,流经河南省的东部,山东省的西部,河北省的南部,在渤海入海。黄河夺济入海,由于济河流域身处黄河下游地区,易受黄河冲击,而济宁地势高,不受水灾侵袭,成为了济河两岸的安宁之地。《淮南子》中记载:“济水通和宜于麦。”济河两岸因适于种植小麦而闻名,也因此麦穗成为济河的代表性特征。“济宁以济河命名,代表济河流域的安宁之地,这就是济宁命名的由来了。”梁玉振先生向记者介绍道。

兖州也是以河流沇水命名,“兖”是由“沇”演化而来,原为沇州。沇是沇水,州是水围成的可供人聚居的陆地,后引申为行政区划。先秦时期,沇水赫赫有名。传说,王屋山流下来的水分为沇水和济水,然而这只是传说,梁玉振形象地解释道:“沇水其实就是济水,就像吴泰闸路和常青路一样,是河流在不同流段的名称。”沇水从发源地王屋山经过河南省的东部,山东省的西部,河北省的南部,流入东海,由黄河、沇水、东海围成了一块陆地,这块陆地以沇水命名,也就是兖州。

据梁玉振介绍,除了以河流取名,济宁地名中,还有一类展现了由图腾崇拜转向产业文化的取名方式。图腾,是部族标志性的产物。古代部落中有着图腾崇拜的传统,一般表现为对某种动物的崇拜,也是祖先崇拜的一部分。图腾主要出现在旗帜、族徽、柱子、衣饰、身体等地方,蕴含着重要的历史人文意义,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的职能,同时通过图腾标志,得到图腾的认同,受到图腾的保护。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图腾不断弱化,不再具有文化代表性,因此人们寻找能够彰显地区特性的事物作为标志性文化。邹城的取名,就是图腾崇拜转向产业文化的代表。据说,太昊伏羲氏受到蜘蛛结网的启发,习得了织网渔猎,作为重要的生存技能,伏羲氏后裔这支部族,就以蜘蛛作为图腾。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之后,鉴于部族为伏羲氏后裔,被封为邾国,后迁都峄山之阳,改邾国为驺国,驺和邹是同字异体,到了唐代,才最终确定为邹城。梁玉振细致地解释道:“驺,是指古代除草养马的人。据史料记载,上古时代峄山之南水草丰茂,适宜喂养牲畜,养马喂马逐渐发展成产业,而古代马作为军备物资,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成为最具有文化特性的标志,也就完成了从蜘蛛图腾崇拜到以喂养马作为产业文化的转变了。”

开拓思维 灵感远取诸物、近取诸身

古人在用图像造字时,往往会把牛、羊等抽象化,而通过图像造字用得最充分的就是汉字。在象形文字研究时,更需要开拓思维,才能体会到文字里深刻的寓意。

说到古人造字的智慧,梁玉振眼睛里仿佛涌动着明亮的光芒,“泗水,取名为泗是大有讲究的。在古文字中,‘四’字很像人的鼻子。”从地形地貌上来说,泗水是倒流河,自东向西流,而我国大部分的河流由于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流;其次泗水是季节性河流,水源从沂蒙山而来,到了夏季水源丰富,冬春时期就时断时续,这两个特征和人的鼻子不谋而合。梁玉振阐释道:“比如人的器官多数都是大头朝上的,鼻子却是大头朝下的,这也反映了古代人的思维是相当古朴的,通常观物取象,灵感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可以和人的身体器官迅速联想在一起。”

汶上为何如此取名?这个难题困扰了梁玉振三个月的时间。汶上以汶河命名,汶的偏旁文是指人的纹理、文身。《说文解字》中记载:“文,错画也,象交文。”也就是说,“文”字的本义是指“交错画的花纹”。汶河发源于沂源县,支流很多,在流经区域形成了纹理画面,这就成为了汶河的典型特征。困扰了梁玉振三个月的难题就出在这个“上”字,水上者,皆位之水北,也就是说汶上在汶河的北面,实际上汶上却在汶河的南面,此中的矛盾之处让梁玉振困惑不已,偶然之间,他想通了其中的关窍,白英把汶河水引入大运河时,河水虽说是西南-东北走向,中间却有弯曲,汶上正好位于小汶河的北岸,这也就解开了汶上得名的谜题。梁玉振先生正是从文字角度入手,透过文字发现信息,再根据史料加以佐证,开拓思维,才能够形成关于济宁地名研究的知识体系。

后记:对梁玉振先生来说,研究文字,是一件乐此不疲的趣事。他从文字中发现古代先民造字的智慧,穿越时空与先贤进行精神的交流,揭秘汉字隐藏的古代的风俗画卷,虽然评价自己少无大志、随遇而安,其实只是凭着无畏的精神,俯下身子钻研自己真正热爱的汉字文化!

新闻推荐

兖州交通警察大队启用测速卡口信息发布

为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管理,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济宁市公安局兖州分局交通警察大队在辖区重点路口和路段升级改造16处测...

汶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