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秋”生产享“智能化”红利
■本报通讯员长春修华玉季
十一假期,汶上县次邱镇白马河畔机声隆隆、遍地金黄,一片丰收景象。“要是按节气,9月15日前后就可以收玉米了。今年听了‘大数据\’的话,晚收了半个月,每亩多收150斤。”白马河村种粮大户胡寿昌今年种了1000多亩玉米,笑得合不拢嘴。
胡寿昌所说的大数据,是汶上县去年新上的农业“四情”智能监测平台。该平台在全县建有3处智能化监测站点,对农作物病虫发生情况、土壤墒情信息、田间小气候环境气象信息、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并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信息处理技术,实现数据采集自动化,信息传输网络化,数据分析统计智能化,为全县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今年秋收期间,汶上县农业科技人员通过监测站实时传回来的玉米生长信息,综合分析后给出指导意见,向种粮大户宣传适期晚收。“收玉米不能光看节气,目前几天太阳好、昼夜温差大,是出粮食的时候。”汶上县农业局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张相伟介绍,经过分析,最佳收获期是9月底到10月初,在节气的基础上每晚收一天,每亩就能增产10斤。通过对已收获的玉米计算,今年的亩产接近1400斤,比去年高出300斤。
胡寿昌开始集中收获玉米,3台玉米籽粒直收机在玉米地里穿行。所到之处,玉米脱粒归仓,玉米秸秆被粉碎后就地还田。“3台直收机同时作业,1000多亩地最多4天就能收获完毕。”胡寿昌说,他包了17年的地,前10年收玉米还多是依靠人工,那时候找200多位工人,一天也就收获100多亩,收获成本合到每亩120元。直收机实现了收割、脱粒、秸秆粉碎等一体化作业,招10位工人就绰绰有余,收获成本节省到每亩50多元。
“汶上县是传统农业大县,总耕地面积93.9万亩。今年秋粮应收面积78.6万亩,其中夏玉米53.7万亩,大豆15.7万亩,花生1.8万亩,薯类0.8万亩,杂粮0.5万亩,蔬菜6.1万亩。小麦计划播种面积70万亩。”张相伟介绍。为做好“三秋”生产,汶上县深入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坚持早谋划、早准备、早行动,强化机械物质储备,加强政策技术指导,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推广适时晚收技术,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目前,全县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了95%以上,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放了出来。”张相伟说。他们不断强化农机物质储备,备齐备足农机动力,全县共准备拖拉机4915台、大型玉米收获机1910台、旋耕机3180台、深耕深松机900余台,小麦播种机3872台、浇灌机2万余套。组织开展小麦统一供种工作,确保小麦良种及第一时间发放到农户手中,不误农时。全县储备麦种8000吨、化肥4.2万吨,石油、电力供应充足,完全满足了“三秋”生产需求。充分调动全县1000余家种植专业合作社、1490家种粮大户、80余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开展社会化服务。
为做好秋种工作,汶上县深入推进50万亩粮食绿色高产创建示范方建设,集成推广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良种统供、宽幅精播、浅播压水等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集中播期、统一播种机械、统一播量,切实提高播种质量,提高小麦种植的科学化水平。组织农技、农机人员三级联动,实行网格化管理,建立蹲点包片和包保责任制,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到实处。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围绕全县“十三五”规划和“一区三片多园”整体布局,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引导发展高价值经济作物。发展农业“新六产”,以乡镇为单位,创建一批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综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次邱镇次店方田智能化监测站点。
新闻推荐
自“金融知识进万家”活动开展以来,汶上农商银行着力做好金融知识宣传工作,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找准切入点,丰富宣传形式。...
汶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