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种粮大户”张道立种田玩上智能化用上它,轻松给土壤“把脉”
有了“农业信息管理服务平台”,轻松掌握土壤和病虫害情况。张道立新建的大棚里,黄瓜长势喜人。本报记者汪泷通讯员胡克潜何西荣霍琳娜
在汶上县苑庄镇,提起王庄村的张道立,当地人都会说出4个字——“种粮大户”。作为汶上县道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上世纪90年代率先走上租赁土地发展农业种植的张道立,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如今正跟随着新时代的脚步,依托先进的农业技术,将合作社朝着现代农业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新建十余座大棚
租给回乡年轻人创业
最近两天,虽然天气十分炎热,可在汶上县苑庄镇王庄村,张道立仍像年轻的小伙子一样,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来回忙活。“忙活完了小麦,种上了玉米,现在地里还有富余,咱得琢磨点别的路子才行。”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张道立扭过脸去和几个工人商量着。
作为当地的“种粮大户”,已经在七里八乡甚有威望的张道立,思维模式早就从过去单纯的包地种粮食,转变为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更多的效益。进入7月,收完小麦的他立刻张罗开了“新项目”,“已经开工了,今年我要新建13个大棚。”
张道立告诉记者,这些在建的大棚都是准备种黄瓜的。不同于以往的老模式,张道立打算把这些大棚全部租出去,“因为乡村振兴,现在不少年轻人想重新回到农村创业,不少有想法的年轻人却苦于手头紧、没资金。”得知了这种情况,张道立在感慨年轻人的思路越来越开阔的同时,也对他们因为资金问题而畏手畏脚有些惋惜。
“我儿子如今也跟着我干,就因为年轻有思路,引进了不少新设备,不仅改变了我那些已经落后的老思想,而且还把种粮的成本一降再降。”受儿子的影响,张道立决定把新建的大棚租给回乡创业的年轻人,“等于说我提供平台,他们租了之后可以放手大胆的干。”张道立说,他也是希望用这样的新形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响应乡村振兴,给农村带来更宽广的视野。
这个项目已经和几个其他乡镇的年轻人达成了共识,他们将在张道立的指导下用大棚种黄瓜,“一年可以种两季,净利润能将近10万元。”几个年轻人告诉记者,种上几年有了资金,他们可以依托现有平台开拓更广阔的农业种植产业,“那时我们就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
组建专业合作社
近千户跟着致富
在苑庄镇乃至汶上县,张道立的道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十分有名气。早在1995年,头脑灵活的张道立便乘着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东风,开始做起了租赁本村土地发展粮食生产及小麦育种。“我文化水平不高,从小家境贫寒,成年后便跟着老父亲靠种地过活。”
但是,当年那种延续了千百年的老法子种地,让张家的生活并没有什么起色。几经思量,张道立借助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从本村流转了100亩土地,希望借助科技来搞种植。通过应用优质品种和先进技术,他种植的小麦单产较全县平均高出10%,价格比常规小麦也高出10%以上。就这样,张道立逐步走向了产业化经营、机械化生产、规模化种植的道路。2010年12月,张道立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荣誉称号。
2012年7月,在鼓励成立农民合作组织的政策指导下,张道立联合5户农户,注册成立汶上县道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每亩土地1000元的价格,租赁土地4000余亩进行良种繁育,培育的小麦、大豆、玉米良种得到了市场的一致好评。
张道立介绍,合作社采用的是“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将农民承包的土地按照双方自愿、让利于民的原则集中租赁,每亩年支付租金1000元,同时招聘农户成为工人,吸引他们到合作社的越冬大棚里打工,按天发放工资,这样的模式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现如今,合作社社员已经发展到800余户,年经营收入5000余万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此,张道立组织开设了“田间课堂”,聘请省、市、县农业专家免费为周边群众讲解农业知识。后来,他又开设“道立合作社”公众号,为合作社里的种粮大户在线解决种植难题,让农民走上了科学耕种之路。
无人机喷药
靠天吃饭已成历史
进入新时代,虽已年过五旬,但眼光十分长远的张道立,深知科技给农业种植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些年合作社之所以能发展壮大,就是多亏了县里随时随地向我们提供最新的农业技术指导,我们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技术。”
正因此,张道立的儿子张虎从外地回乡,把更多先进的理念带回到了合作社。“合作社租赁的土地有上万亩,单靠过去那种人力操作,根本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在张虎的极力推荐下,张道立斥资1400余万元,采购了无人机等先进农机设备。现在,几万亩良田的施肥、洒药等工作,靠几台先进的农机设备就能完成。
而广泛汲取了先进农业知识的张虎,如今也成了父亲的得力助手。在他的运作下,合作社与北京的一家农业科技公司联合投资800万元,成立了汶上县博石粮食收储有限公司,同时建设1万吨的高大平仓及烘干塔等设施,解决了群众的卖粮难问题,也保证了连续阴雨条件下的良种质量。
最近,张虎又往田地里添置了“新玩意儿”。不少农户都注意到,田地边上安置了一座巨大的机器,上面密密麻麻的耸立着不少“天线”。张虎说,这是合作社新上的“农业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有了这个设备,只要测一下土地,就能知道土壤情况和病虫害情况,咱们就能对症下药。”
张道立说,未来他希望能创新出更多的农业合作模式,让更多的农户可以参与进来,“现在国家对农民的政策好,农业科技又越来越强大,只要咱们携手共同努力,日子只会越来越好。”
新闻推荐
本报汶上讯(通讯员赵延怀李秀明)汶上县康驿镇教办、安监办、妇联、水利站和计生协会等部门联合行动,采取“五个一”工作法,多...
汶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汶上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