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小钱办大事,汶上县水坡村驻村第一书记王立湘——“抠门书记”点子多,村民都服气

齐鲁晚报 2018-05-17 02:56 大字

王立湘向记者展示帮助老人增收致富的“小葫芦”。本报记者汪泷

通讯员殷壮杨小康

在汶上县驻村第一书记圈子里,有这样一位“明星”书记:年龄很大却想法很新,说话很土却句句在理,不是“行内人”却是“内行人”。“抠门”是他的标签,“不花钱办成事,花小钱办大事”是他的工作格言。这位书记,就是现汶上街道水坡村驻村第一书记王立湘。

管“地”要钱

“老大难”变“摇钱树”

深知农村每一分钱来自不易,王立湘一直坚持“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的老原则,凡事都多想办法,多看门道,多做研究。

今年2月,水坡村开展“三堆”治理活动,整个村子面貌焕然一新,居民们无不拍手称赞。“现在干净了,以后可怎么办呢?”如何保持住治理成果,让水坡村的支部书记宋培苓犯了难。

“这些空地可不是累赘,我们要是号召大家种上黄花菜和佛手瓜,不仅不用担心清理,还能创收呢。”在村委工作会上,王立湘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说干就干,测土、观摩、选苗、培训一气呵成,今的3月初,4万株黄花菜苗和1千颗佛手瓜苗全部栽种完成,庭院经济、路带经济大体成型,村里的环境治理成果也巩固了下来。

“黄花菜一亩可以增收一万元,佛手瓜一棵可以产一千元,这都是真金白银,还都是免费的,村民当然愿意种。”王立湘自豪地说,村民收获后,还可以全面推广,成为水坡村新一个经济增长点。

目前,王立湘正积极推进猕猴桃、猴头菇等多个投入小、见效快的试点种植项目。

花小钱干大工程

用建筑垃圾硬化路面

“以前觉得王书记就是懂得多点,可自从他修了这条路,我真是打心底服他。”一位村民指着眼前笔直的马路,面带钦佩地说。

这条通往莲花湖湿地的必经之路,一年前还是个泥泞、颠簸的乡间小道,一到雨季时进出村十分困难。“道路不通,经济不增。”王立湘深知这条路事关村里特色农产品的运输效率,和旅游经济红利的多少,但资金问题让他犯了难。“如果用混凝土硬化需要20万元成本费,还不包括设备、人工。”

有一天,王立湘得知105国道维修剩下的建筑垃圾影响道路交通,还有安全隐患,希望村里处理一下。王立湘的脑子里灵光一闪:“可不可以废物利用,搞一个双赢呢?”

于是,他用石子沥青废料做地基,花了3万元就完成修路工程。这件事在汶上县广为流传,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很多村子纷纷来到水坡村取经,甚至建筑废料都一度供不应求。

用一堆小葫芦

帮贫困老人找到增收路

“王书记的小葫芦,让我拿钱更有尊严了。”水坡村70岁贫困老人李作明,对王立湘的“小妙招”深有感触。老人年龄大了,老伴腿部有疾,行动不便,一家人的收入来源基本全靠救助。

年前,老人找王立湘商量能不能申请一些补助,王立湘一方面积极申请,另一方面送给老人100多个做好的“草里金”葫芦饰品,让他去莲花湖、宝相寺等景点售卖。一开始老人心存疑惑,没成想100多个葫芦售价5块钱一个,两天时间就被一扫而空。

随后,王立湘更是把自己种的葫芦全送给他,教了他种植技术和制作手艺。“家里的葫芦都种上了,日子更有盼头了。”老人感激地说。

“给钱给物都有用完的一天,给技术、给手艺,才是一辈子的大事。”王立湘深知“授人与渔”的重要性,利用“能人效应”和“勤人效应”,激发村民的上进心和进取心。

上任一年多,对于村民的种种诉求,他首先想到的总是量身打造致富项目,从特色农产品种植到手工艺品制作,从摊贩点的设置到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从手把手教技术到农业知识大讲堂,王立湘用自己的所学、所知、所干,完成了村民的所思、所想、所盼。

新闻推荐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

■本报通讯员李登林路焕英近日,汶上县杨店镇积极探索新的乡村治理模式,推选新乡贤,并建立了乡贤馆,引导威望高、有本事、品行...

汶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